文 | 有余姐
全文共2016字,阅读时长约4分钟
刚看完最新一期《奇葩说》,辩题是“奇葩星球要推出前任点评APP,你支持吗?”
选择支持的正方辩手是陈铭、大王和康菁菁,选择不支持的反方辩手是梁秋阳、冉高鸣和Shary。
《奇葩说》追到第7季,可以说,难得见到反方3人都如此之强,呈现了一场异常精彩的辩论,只可惜,他们仍然输了,Shary惨遭淘汰。
01事的成败、个人发展,策略比单一的专业能力影响更大
虽然看到结果的第一反应颇意外,但以我这个铁粉对《奇葩说》的了解,马上明白过来问题出在哪里:
这又是一个一边倒的辩题,大多数场内观众的初始选择都是不支持,第一轮的投票结果是25人选择支持,75人选择不支持。
也就是说,正方陈铭队只需要在这75人当中说动一部分改变想法,赢面就非常大;
而反方冉高鸣队不仅要保证这75人不临阵倒戈,还得在本来就已经占比很少的25人当中说动一部分人来支持自己一方的观点。
难易对比一目了然。
所以,在选择持方时考虑观众的初始想法,是历届《奇葩说》辩手们心照不宣的重要策略之一,甚至比精心准备比赛本身对输赢的影响还大。
作为一个聊职场的号,自然不免要联系到我们日常工作中来。
事实上,职场上的事也大致如此,很多时候,一件事的成败、个人的职业发展,策略所发挥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单一的专业能力和表现。
坦诚地说,《奇葩说》第7季这一场比赛结果出来之初,我的内心是崩溃的:
凭什么啊!明明Shary、冉高鸣和梁秋阳3个人的表现都那么出彩,不夸张地说,这3位新奇葩,都拿出了决赛般的拼劲儿。
另一方面,其实我内心深处一直是站“专业主义”的,总是会不自觉地认为:足够专业就足够好,表现好就应该有好的结果和回报。
但Shary临走说的一段话却提醒我:自己的这一情绪是多么的“单线思维”。Shary是这么说的:
这是我二十多年来,打得最精彩的一场比赛:我觉得我气氛也做到了,然后我面对别人的奇袭我也没怂,我还奇袭了陈铭学长,我觉得我特别棒。去年的今天,我还在我们老家做商业主持人呢,然后今年我一来到这儿,就有这么多人愿意听我说话了,我特别特别开心。……最后我想跟大家说,我英文名叫Shary,我的职业是一名娱乐主持人,我活好事少性价比高,大家如果有商务活动可以找我。
在这一段话里,Shary不仅迅速接受了自己被淘汰的现实,更难能可贵的是她能够客观地看待和评价自己:
并不会因为规则判定自己输了,就彻底否定自己,而是快速复盘出自己有哪些具体做得好的地方。
最绝的是,她非常知道利用好每一个机会和镜头,没有一味停留在比赛和输赢上,而是马上为自己的下一个工作机会做好宣传。
Shary这一段的表现完美展示了“单线思维”的反面是什么样子:
不简单粗暴地用成功或失败来定义人和事;
不纠结于我表现这么好、这么努力为什么还是输了;
能够快速翻篇,一切向前看,目光永远盯在接下来可以做些什么上。
拥有这样能力的人,我们有理由相信,不管在任何地方,都会有属于她自己的一片天地,并且会越来越好。
很显然,这是比单一地抱着“只要我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就会事业顺遂”想法的“单线思维”,要高级得多的职场策略。
我们常常会吐槽一些技术类、研发类岗位的同事“高智商、低情商”,但吐槽归吐槽,还是可以善意地表示理解。
但你会发现,在这样部门里面当领导的人,无论大小领导,几乎无一不是高情商、乐于沟通交流的人。
为什么会这样?
道理也很简单。公司是什么?公司是一群人组织起来进行分工协作,从而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的组织。
分工协作是重点,而分工协作的重点就是人与人相互之间大量的、频繁的沟通和交流。
无论你从事多么高大上的技术和研究工作,也都离不开跟其他人的沟通交流。
如果我们把这些技术、研发人员的专业性质的工作当着狭义的专业的话,那跟公司其他部门和人员的沟通,就属于广义的专业的一部分。
一名对公司具有更高价值的技术和研发人员,一定是兼具专业技术能力和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的,也正因如此,这样的人才往往会被很快提拔,晋升到管理岗位。
我们回到《奇葩说》的这场辩论上,类似的结论也依旧成立:
要想赢得辩论,预测现场观众的主流选择和反应,当然也是专业的一部分。
陈铭和大王作为参加过很多季节目的老奇葩,自然早早锻炼出了这样的敏感度和嗅觉,做出这样的选择并不意外。
而反方的三名新奇葩,可能还缺乏这样的意识,只顾着打磨自己的辩论稿,虽然最终精彩的呈现让观众印象深刻,但终于在规则下败下阵来。
从这个角度来说,也许,反方的失败,也就没有那么不可接受了。
好在职场上的好多教训,都是在栽了大跟头才学会的。
我们期待更好的Shary,更好的梁秋阳和冉高鸣。
当然,更期待能够从别人的经验教训里学到本事的你我,也能变得更好。
我是有余姐,10多年上市公司HR,专注分享求职面试、职业发展实用干货,点击左上方蓝色按钮关注@游刃职场,一起成长为更具选择权的职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