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匿”族——山西酒务头考古成果展印象

  光明日报记者 李韵 光明日报通讯员 苏晓彤

   中国国家博物馆北10展厅,“河东之光——山西酒务头考古成果展”近日开展,170余件(组)出土文物经过组合、陈列、解读,将商朝晚期一个高等级贵族家族的故事铺陈开来……

展厅一角 光明日报记者李韵摄/光明图片

  1.礼器揭开“匿”族面纱

  山西酒务头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河底镇酒务头村西北,地处古称“河东”的山西西南境,黄河由此自北而东奔流转折。该遗址因2015年墓葬被盗而发现,经过科学的考古勘探和抢救性发掘,在5500平方米墓地范围内发现了商代晚期墓葬12座、车马坑6座,以及灰坑5个。其中的5座“甲”字形大墓最引人瞩目,彰显了其为商代晚期高等级的贵族墓地。这个规模巨大的家族墓地究竟是谁的?

展览现场 光明日报记者李韵摄/光明图片

  进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器形丰富、纹饰精美的青铜礼器,尤以鼎为多。商代是中国青铜器的鼎盛时期,鼎作为商周青铜器中地位最为重要的器类,象征着权力和地位。作为重点展品,子匿方鼎“不负重托”。夔凤纹、兽面纹、雷纹等纹饰布满鼎的全身,虽然历经三千年,仍然庄重威严、霸气十足。可以想象它刚铸成时,金光灿灿,承载着氏族的荣耀,是何等尊贵!

子匿方鼎 光明日报记者李韵摄/光明图片

  之所以称它为“子匿方鼎”,是因为其内壁的一侧靠近口沿处铸有“子匿”铭文。记者注意到,在子匿方鼎的不远处,还展出了一尊带“子匿”铭文的圆鼎。相似的铭文意味着,这些鼎的主人或属于同一个家庭。当时的社会组织是血缘家族,同家族成员生活在同一区域,死后集中埋葬,这些铭文就是代表着族氏的族徽或人名。据考古专家介绍,酒务头墓地出土青铜器上有很多族氏铭文,其中多件青铜器上带有“匿”字,经过研究判定酒务头墓地为“匿”族的墓地群。

  “子匿”铭文似图似文,特别形象。记者上网查看大家的观展评价时,发现网友们对“子匿”的字形还展开了有趣的讨论。有的说“框内的小人很悲伤,框外的小人很happy”,还有的说它像“一个人正跪着,为另一个死去升天的人祭祀”……大家“看图说话”的解释各异,对青铜器铭文表现出极大热情。实际上,酒务头青铜器铭文的发现确实具有重大意义:史料中记载有匿斝(音甲)、匿乙尊、匿爵等多个属于“匿”族的器物,但是在此之前的考古发现中并没有实物资料。正是酒务头匿器的发现,为“匿”族青铜器找到了归属,揭开了“匿”族的神秘面纱。

  2.酒器展现商人嗜好

  “展览中的哪一部分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观众,得到最多的回答就是酒务头的青铜酒器。

  商人有多爱酒?爵、觚(音姑)、斝、卣(音有)、觯(音至)、觥(音工)……这些名称难写难读的青铜器物,竟然全是酒器!嗜酒的社会风气、酿酒业的发达、青铜器制作技术的提高,在这三种因素互相作用之下,商代的酒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青铜觯 光明日报记者李韵摄/光明图片

  展览中商人“尚酒成风”的故事,由一组爵和一组觚讲起。爵兼具温酒、斟酒、滤酒等功能,觚是一种盛酒器,觚爵相伴,尽显商人礼制文化。这两组展品都出土于酒务头一号大墓。它是带一条墓道的甲字形大墓,保存状况最为完好,出土的青铜器数量惊人,更是发现了多套的觚爵组合,可见墓主人的身份等级很高。

  在种类繁多的青铜酒器的展示中,记者发现了一对“画风”不太一样的酒器。它们的盖子是龙形的,大大的眼睛,支棱着两只角,张着大嘴露出两排尖尖的牙齿,从正面和侧面看都显得又萌又憨。长成这样椭圆大腹、行如蹲兽的酒器,称为兽形觥,是一种盛酒器。如此萌物怎能在以庄重为上的青铜器中“存活”?或许正是强烈的“求生欲”所致,这两件兽形觥的身上饰有龙纹、兽面纹、凤鸟纹等,让它们有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器内底部均有“翌”字铭文,所以这两只萌物的学名是“翌兽形觥”。

翌兽形觥 光明日报记者李韵摄/光明图片

  展览充分地展现了商代酒器和酒文化的繁荣,却也提及了商人嗜酒亡国。周人目睹了商代的灭亡,引以为戒,周初就发布了禁酒令。周人将承放酒杯的案台称为“禁”,“禁”字有禁戒饮酒之意,作为器名以告戒自身不要嗜酒无度。最著名的“禁”当属云纹铜禁了,它曾作为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出现在《国家宝藏》节目中。

展览现场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摄

  3.兵戎车马尽显实力

  在“兵戎重地”单元,沙盘和光影效果制作的“商代河东地区地理形势图”,全面展示了酒务头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酒务头遗址北、东、南三面环山,处于垣曲盆地、运城盆地、临汾盆地交汇的要冲之地,而且把持着盐、铜资源,附近有运城(“盐运之城”得名)盐池和中条山铜矿带。如此重要的战略位置,商王朝当然会加以重视,派驻高等级的人员驻守于此,以拱卫王畿地区,保障资源的安全和运输,维护王朝的统治也是顺理成章。

  展品中大量的青铜钺、斧、戈、镞,象征着“匿”族强大的武力。这些兵器是怎么用的呢?展览用独特的文物排列和展示方式为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例如,酒务头四号墓出土的两件青铜钺被置于展板上,板上画有长柄的轮廓,青铜钺就“挂”在长柄图上合适的位置,钺的形制和使用方法一目了然。还有个展柜挂了12个兽面形饰,兽面正面似牛面,长角、大眼、小耳,周围有穿孔,是用来装饰盔(胄)的。展柜最下面放置了一个饰有兽面的头盔,直观地还原了佩戴方式。

  温润精致的玉饰品的出现,让这个充满力量的展览有了些许柔美。展览最后一个单元“装饰驾乘”用饰物、车具和马具描绘了河东地区商代晚期发达的手工艺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同于青铜器的坚硬恢宏,雕刻细致的虎形玉饰、鱼形玉饰品,栩栩如生的玉蚕,是人们对自然的抽象化和美的表达。车马既是交通工具也是军事装备,同时又是统治阶层专用的奢侈品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展览中出现的车舆马具铜构件出土于酒务头遗址的车马坑,工艺水平很高,为“匿”族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更多证据。

  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河东强大的“匿”族铸造了带有族徽的重器,在死后将能够代表生前地位的物品放入墓中随葬;公元21世纪,酒务头墓地经过发现与发掘,不仅为“匿”族青铜器找到了归属,而且填补了晋南地区晚商遗存的空白。当这些珍贵的遗物走进博物馆,面向公众展示时,则为更多的人提供了一个了解河东地区晚商物质文明和社会风貌的窗口。考古专家表示,调查和发掘工作仍需进一步开展,“匿”族的生活区是什么样的?贫民墓在哪里?“匿”族的故事还将继续讲述下去。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03日 09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