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台上一声笑,台下万人欢。京剧作为国粹,是我国最大的戏曲剧种,是一种集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于大成的完整表演形式。
二十年前,京剧界突然冒出来了一个相当当的后生,人称"瑜老板"。十几岁的年纪,包揽了京剧界各种大赛的大奖,二十五岁就成为了上海京剧院一团的副团长,凭借着骨子里对于京剧的热爱和想让所有人听懂京剧的信念,她坚持传播京剧二十年。
"小明星"
1978年出生的苏州的王珮瑜,父亲是一名医生,母亲是一名教师,因为曾经当过幼儿园的园长,对于教育小朋友非常有一套,而且王妈妈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位能歌善舞的才女,可惜受动荡影响没能得到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可能当初自己缺失的就想成倍补偿给孩子的心理,从王珮瑜小时候,王妈妈就每天给她唱歌、放磁带,可以说王珮瑜对于声乐的天赋和王妈妈的从小的培养有着莫大的关系。
王珮瑜第一次听京剧的时候还不到三岁,那时候京剧大家关肃霜先生受邀来到苏州,现场火爆至极,一票难求。王珮瑜妈妈抱着小佩瑜坐在观众席,台上的花脸一喊,王珮瑜吓得哇哇大哭,为了不影响大家的体验,妈妈只能中途带佩瑜离场。
虽然第一次接触京剧的经历并不愉快,但在王珮瑜惊人的天赋面前,这都是小问题,知道她的人都喊她"小神童",不过我觉得还是叫她小明星更合适。
四岁的时候,王珮瑜在幼儿园的联欢会上给在场众多的小朋友和小朋友家长们表演朗诵,面对舞台上的聚光灯,王珮瑜一点都不怯场,她的朗诵声情并茂,大人们听了以后都为之动容。
王珮瑜八岁的时候,开始学琵琶,在课余时间对着磁带学了两个月以后,一举拿下了苏州市琵琶比赛的一等奖。
十岁的时候,王珮瑜开始学习通俗歌曲,随随便便一练又获得了全国通俗歌曲比赛的金牌,有一家唱片公司看了王珮瑜的演出录像以后还几次三番跑到王家,要签约王珮瑜,还要送她出国发展。
最打击人的是王珮瑜不仅才艺丰富,文化课成绩还一直名列前茅。王珮瑜的天赋是所有人都有目共睹的,只是这天赋最终会用在哪里,王珮瑜最终会成为怎样的人,这在父母、老师甚至是星探眼里都有自己的想法。
不过应该不会有人想到,眼前这个可爱的女孩子,在几年后会挂上髯口,成为当年吓哭自己的京剧演员。
"小冬皇"
1992年,王珮瑜考进上海戏剧学院,被王珮瑜最早时候学的是老旦,直到有一次她听了一卷孟小冬《搜孤救孤》的磁带,虽然磁带的音质非常粗糙,但当孟小冬天籁一般的声音传出时,王珮瑜瞬间就爱上了老生这个行当。
那孟小冬到底是何许人也能有这么大的魅力?这样跟大家解释吧,中国人素来讲究乾坤阴阳,所以京剧中也有"乾旦坤生"的说法,也就是在戏台上男女对换。男扮女装,唱旦角,就是"乾旦"。
"乾旦"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梅兰芳先生。而女扮男装唱生角,就是"坤生","坤生"里面最负盛名就是孟小冬先生,她极擅长以女儿之身扮演老年男子.
孟小冬把老生唱的男人都自愧不如,后来也再也没有一位女老生能够跟她相提并论。直到王珮瑜横空出世,她师从众多名师,以余派唱腔为根基,又将众家的长处融入进来。
人说成功需要百分之一的天赋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本就天赋异禀的她再加上高手指点勤学不倦,很快便小有名气。人说救场如救火,有一次原定的演员梅兰芳先生的传人梅葆玥病倒了。
好在王珮瑜临时救场上台演出,这是她第一次与一众名家同台演出,结果大获成功博得了满堂彩。梅葆玖看了王珮瑜的演出,激动地说道:"真像当年的孟小冬!"后来,一传十十传百,"小冬皇"的名气也就传开了。
竭尽所能,推广京剧
少年成名的王珮瑜,仅是二十几岁就做到了上海京剧院的副团长,更是业内统一认可的第一女老生,不过功成名就的她并没有止步于此。在演出的时候,王珮瑜发现观众席上坐着的大多都是大多都是老年人,极少有年轻人。
那如果最后的这批老年人不在了,京剧又该何去何从呢?王珮瑜是真的爱京剧,也深知京剧的魅力是永恒的,但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到处都充斥着肤浅的娱乐气息,很少有年轻人愿意来了解京剧。
王珮瑜说过:"世上只有两种人,喜欢京剧的人和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她相信只要大众给京剧一点点注意力,就会迅速爱上这门艺术。2006年,王珮瑜开通了自己的微博。
她在上面记录自己的排练和演出形成,经常在上面跟网友们互动了。后来眼看着综艺、直播越来越火,年轻人的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了这上面,王珮瑜当然不会错过这个宣传京剧的好机会。
她上过《天天向上》、《跨界歌王》、《朗读者》等等综艺节目,还在直播网站上、"喜马拉雅"上耐心地给观众讲解京剧技巧,向大家展示京剧的乐器。王珮瑜把京剧细心的掰碎了喂给大家,先用京剧最有趣味的地方让观众产生兴趣,从而开始主动接触京剧。
现在王珮瑜的微博粉丝数量已经突破了160万,经过她的努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剧院。王珮瑜说:"自己做这些并不是鼓励大家一起去学习京剧,只是希望大家能够把听戏像是去看一场电影、听一场演唱会一样自然。"
现在通过京剧可以影响、温暖更多的人,她觉得很幸福。王珮瑜竭尽全力地推广京剧二十年,用所有人能听懂的方式在传播京剧,值得我们尊敬和钦佩。但我们更应该反思,京剧作为我们的国粹,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都难以自保,更别提其他的曲艺艺术了。
所有的传统艺术工作者们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艺术传播本就可深可浅,将趣味、故事、技巧、艺术融合到一起,能够被大众所接受才是重中之重,祖宗们留下的这些个好玩意儿,可不能断送在我们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