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温度与价值,关注我不走丢,更多精彩内容尽在@读书文史
文 | 读书君
“知识分子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帮闲帮凶,向上爬的,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有这种人;一条是向下的,知识分子是可上可下的,所以是一个阶层而不是一个阶级。”——朱自清
散文大家朱自清,给世人留下了不少优美的散文经典名篇,如《背影》、《荷塘月色》等。
朱自清《背影》
虽然,这些名篇如今时常被人们拿来开涮、调侃,但是这也并不影响他在文学史上给人留下的儒雅形象。
不过,看似儒雅的朱自清,其实身上还有许多别样的“傲气”。当年,身患胃病的他,宁愿被折磨致死,也不去领美国救济粮

01“家道中落”,生有9个孩子

朱自清,1948年去世,享年50岁。
如果说40岁是中年的话,对朱自清而言,50岁就成了人生中最后的晚年,这多少有些残酷。
朱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和鲁迅是老乡。不过,活了一辈子的朱自清,一共只回过两次绍兴,家里只有其母会说绍兴话。
朱自清自画像
朱自清生于海州,4岁就随父亲到邵伯镇当小官,6岁又举家搬到扬州,从小在私塾念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上大学之前,朱自不曾为生计犯愁。毕竟,他的父亲朱鸿钧当个小官,生活还过得去。后来因为其父挪用公款,东窗事发被革了职,朱家才开始变得拮据起来。
1927年,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钩(左四)与儿
朱自清18岁那年,考进了北大预科,也自此从扬州走了出去。也正是那年的冬天,朱自清在父母的安排下,和一个名叫武钟谦的女孩结了婚,女孩也是扬州人。
婚后,两人共育有三子三女。其中,一子不到1岁时就夭折在扬州,其二女儿也不知因何病而突然病亡。
对于其二女儿的离世,朱自清还曾痛心地回忆道:
她性情好,爱读书,做事负责任,待朋友最好。已经成人了,不知什么病,一天半就完了。
后来,武钟谦因肺病也在扬州病逝。武钟谦走后,朱自清再娶陈竹隐,育有3个孩子。
朱自清一共9个孩子,除去夭折和病亡的孩子,仍需要抚养大大小小7个孩子,生活的压力有多大,不言而喻。
对此,朱自清还曾说道:
我现在已是五个儿女的父亲了。想起圣陶喜欢用的蜗牛背了壳的比喻,便觉得不自在。新近一位亲戚嘲笑我说,要剥层皮呢!更有些悚然了。
朱自清大学毕业后,虽然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西南联大教授,但是在那么动荡不安、物质匮乏的年代,靠那点教书的工资来养活老少一大家人,实在困难无比。
朱自清与妻儿
为此,朱自清还曾闹出过“笑话”。

02节衣缩食闹过的“笑话”

众所周知,在过去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大家对衣着打扮一般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即便是像清华、北大、南开这样的名大高校,也一向不太讲究。
在那时,最常看到的便是一身上下的朴素的学生装。条件艰苦的,衣服泛黄、褪色、打补丁也再平常不过。冬天的时候,外加个灰暗的棉大衣,是主流。当然,也有少数比较出格的,什么妖里妖气、浓妆艳抹的也肯定是有,毕竟这东西从不分时代环境。
而教授老师的话,穿着则稍微考究和花式一些。如穿个什么长袍大袖的,又或者西服革履的,皆有之。
在这当中,就不得不提朱自清,他可以说就是少数中的“异类”,按我们现在人的眼光看,属于“奇装异服”群体中的一类。
由于朱自清孩子多,吃穿用度的花销全压在他的肩上,所以,他除了每天辛勤上课教书,还需要想着如何能抠点是一点。于是,人们就经常看到他穿的那件奇怪的大衣:
衣服上的钮扣丢了,随便找来一根绳子系上;冬天因为买不起大衣,于是买来了一领云南赶马人的“马锅头毛毡(像蓑衣、像斗蓬)披在身上,然后再戴个大耳的帽子,以此保暖御寒。
以至于当时南开大学的李广田教授看了,都直言大呼:不敢相信眼前看到的。
他说:假若不是他大老远地脱帽打招呼,我简直不敢认他…以后我在街上时常注意,却不见有第二个人是肯于或敢于穿这种怪大衣。
在民国时期,当个大学教授,薪资也并没有多少。为此,即便是像鲁迅这样的人物,也偶尔需要靠卖卖字为生。
1919年,大学毕业的后朱自清开始发表诗歌作品,虽然写的诗不多,但是却以清新脱俗之风让人印象深刻。如《光明》、《煤》、《小舱中的现代》等,充分展露了其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极高成就。
尤其是到了18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之后,更是凭借着特有的清新俊丽的优美文笔,斩获了一大批的粉丝读者,也为此称为了文化圈里公认的成就杰出的优秀散文家。
不过,即便如此,靠写散文和诗歌为主的他,稿费收入也远远不及写小说的鲁迅。

03即便生活艰苦,身患胃病,也拒绝领取美援面粉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山河满目疮痍,社会动荡不安,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短缺的物资,高涨的物价,让百姓苦不堪言。即便是像朱自清这样的大学教授,也只能是拖家带口,过着艰苦的生活。为了糊口度日子,在日子最煎熬的时候,妻子陈竹隐甚至还曾偷偷去卖血,以维系一大家子。
由于生活贫困,加上工作、精神压力大,饮食不良,朱自清患上了胃病。
1947年除夕,清华大学中文系举办了一场师生同乐的晚会,那时的朱自清的胃病已经极为严重,但他依旧带病出席。
这或许是他对自我教师修养和为人处世的严格要求,这也正如他在病危之时,坚决拒领美援面粉一样,即便饿死、病死,也要做一个高风亮节、有骨气的民族战士:
1948年夏,长期受胃病折磨的朱自清,身体已经憔悴不堪,体重最轻时只剩38.8公斤,急需营养。也正是这个时候,一份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宣言书,被送到了他家。
他看了看,没有说话,手里无力地抓起了笔,颤巍巍地在宣言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大名。
事后,躺在病床上的朱自清,低语地对陈竹隐说:
“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陈竹隐一边握着丈夫的手,一边含泪点头。
朱自清与陈竹隐
不到两个月后,朱自清便离开了人世,留下悲痛的妻子和一家老少。
之后,妻子陈竹隐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在他的钱包里,发现了整齐叠放着的6万元法币。只是可惜,这丁点钱,连一张小烧饼都无法买到……
对于朱自清的病逝,清华大学第一次降半旗致哀,校长致辞时更是悲恸哽咽到说不出话来。当时社会各界,不少人纷纷发文悼念。

04写到最后

孟子曾说:“不要我所不应要的东西,不干我所不应干的事,应当拿取的就拿取,应当舍弃的就舍弃,仅仅这样罢了。”
对朱自清来说,便是如此。
一个身患胃病的人,对食物的选择要求是极为苛刻的。在那个战火纷飞、物资短缺的年代,一袋面粉是不可多得的上好食品。若是不签字,没有几人会指指点点,然而朱自清还是签字了。
可以说,他用了区区不足80斤的身躯,托起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用最后的生命,凸显了做人的骨气和人格。
反观这个社会,有多少人为了私利、为了富贵而不择手段,甚至不惜践踏人格去做交易?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像朱自清一样,宁愿牺牲性命,也不肯屈服于人,奴颜婢膝?
中国有句古话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但愿我们都能像朱自清一样,不要自己不要的东西,不干自己不干的事,有所为有所不为!共勉~
参考:《朱自清回忆录》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赞是一种美德,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
举报/反馈

读书文史

36万获赞 5.8万粉丝
专注国学经典、民俗文化、人文艺术……
乘风计划作者,网络红人,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