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我的目标,是我学习的对象,我只有不断地去努力,在杂交水稻的研究路上越走越远,才能不辜负他的期望。"在一次采访中,袁定阳这样对记者说道。
袁定阳是农学研究方面的专家,为人低调,虽然成绩斐然,可是知道他的人不多,然而,他父亲的名字却无人不晓,袁定阳的父亲,是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后继有人
衣食住行,人的一辈子就数这四件事最马虎不得,老话更是说"民以食为天",吃饱饭,无论对于国家还是人民来说,都是头等大事。
很多人说,就冲着让十四亿人吃饱饭这个功劳,袁隆平就值得被供起来。事实的确如此,我国有着广阔的土地,数以万计的农民,可是我们要养活的是十几亿人口,传统的粮食品种,怎么可能收上来这么多人的口粮?
袁隆平研究了一辈子的杂交水稻,说是救国救民也不为过,杂交水稻生命力顽强,产量极高,足以养活十四亿人。
杂交水稻技术是袁隆平最重要的历史贡献,足以让他青史留名。每天心系科研的袁老,现在九十多岁了,还是一心扑在工作上,不管刮风下雨都在为"提高产量"这件事劳心劳力。
这样一位奉献了一生的老人,让所有人都不由心生敬佩,而袁隆平一家也可谓是家风优良,后继有人。
袁隆平的"继承人"便是他最小的儿子袁定阳,袁隆平和老伴有三个儿子,大儿子袁安定和二儿子袁定江都选择了从商,事业做得有声有色。
其实,袁老对孩子们的职业选择,态度十分开明,随他们自由发展,并不强求孩子们子承父业,但是三儿子袁定阳,还是对农学技术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袁定阳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就是跟着父亲下田,踩在湿润厚实的泥土上,看着一片片金黄的水稻,袁定阳定下了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追随父亲的脚步,研究杂交水稻技术。
醉心科研
长大之后,袁定阳如愿学习了农学,虽然是袁隆平的儿子,但是袁定阳却一心要靠自己做出成就,在大学里他一直都是科研小组的组长,带着一群同学没日没夜驻扎在农田和实验室,做出了十分优秀的成绩,大家时常调侃他:"你姓袁,又会研究水稻,莫不是袁隆平的亲戚?"
直到毕业工作之后,同学们才惊讶地发现,这位优秀的袁同学,居然是袁隆平的亲生儿子,袁定阳读书很努力,一边在研究所工作,一边拿到了硕士学位,终于做出一点成就的他,也可以骄傲地来到父亲袁隆平身边追随他了。
此后,袁定阳便一直跟在父亲的团队里做研究,主攻水稻育种、水稻基因工程以及水稻品种克隆等方面,是袁隆平团队里不可或缺的一分子。现在的袁定阳,是我国农学方面成就极高的专家,杂交水稻技术的大功臣之一。
醉心研究的袁定阳,一直没怎么考虑自己的婚姻大事,但是缘分到了挡都挡不住,在父亲的研究所,袁定阳遇见了自己未来的妻子。
说起袁定阳的妻子段美娟,在他们这行流传着一个笑话:"老袁儿媳有点难,起码种五年稻田",什么意思呢?这得从段美娟毕业那会儿说起。
那是1997年,农学院的毕业生段美娟到了找工作的时候。她成绩优秀,有的是地方抢着要她,但是段美娟心里早就有目标了,她想去的地方,是袁隆平所在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对于农学生来说,袁隆平这个名字就是旗帜一般的存在,段美娟在大学苦读多年,就是想要和袁隆平一样,去研究水稻,让中国的土地种出更多的粮食。
虽然想去袁隆平那里的人挤破了头,但是优秀的段美娟还是凭着过硬的成绩杀到了最后一关,当她的资料被送到袁隆平面前时,袁隆平非常满意,但又多少有点犹豫,干他这一行,苦的很,天天在农田里不分昼夜地忙活,冬天受寒,夏天受热,眼前的段美娟毕竟是个年轻姑娘,这日子她受得了吗?
不畏艰辛
可是一听说袁隆平不想收自己,段美娟差点急了,她当面找到袁隆平表示,自己就是要研究杂交水稻,一点也不怕吃苦,就是受再多苦,也会做出成果!
段美娟的坚毅让袁隆平不免动容,这个姑娘又优秀又勇敢,是个可造之材,于是,袁隆平拿出了一份协议,签下这份协议,段美娟就要去稻田里实践整整五年。
这是最苦的岗位,但也是最容易出成绩的岗位,袁隆平这么做是真心想要栽培这个后生,段美娟一见,高兴坏了,她当即保证一定好好努力,不辜负袁老的期望。
就这样,段美娟在稻田里风吹日晒坚持了五年,累出一身毛病,但从来没有喊过一声累,她觉得高兴,在第一线做科研,对她来说是一种幸福,袁隆平对段美娟格外严格,他知道眼前这个女孩子是个可造之材,又能吃苦,人又聪明,将来肯定能是这一行的顶梁柱。
在辛苦的研究中,段美娟无意间认识了另一个同事,袁隆平的儿子袁定阳,在辛苦的工作岗位相遇时,两人都很意外,段美娟奇怪袁定阳这个"小少爷"怎么还跑来吃苦,袁定阳奇怪这么辛苦的岗位怎么跑来个看上去柔柔弱弱的女孩子?
但是很快他们就亲密起来,对科研共同的热爱让他们的心越靠越近,他们两个是整个团队里在这个岗位上坚持最久的,是最好的工作搭档,渐渐的,他们相爱了,在袁隆平的祝福下,他们结为了夫妻,成为了农学界的一对贤伉俪。
袁隆平一家人,都是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袁定阳与段美娟的相爱,又何尝不是相似之人之间的惺惺相惜,他们都是一样的,无私奉献,热爱科学,为国家付出自己一生的智慧,这样的境界,值得每一个人尊重。
一家三个人都投身农学事业,且都成为其中的中流砥柱,这背后是一个家庭的付出,是三个科研工作者的高尚情怀,亲情和爱情背后,是一种同样的追求,人们曾说,这个国家有许多默默无闻付出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袁隆平一家人,就是中国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