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生活在农村,流传着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语句,这些都被简称为“俗语”!由于古时生产力相对桎梏,科学水平较低,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具有局限性,因此,在经年累月的积累中,形成了这些具有训诫以及经验性的语句,比如说“笨鸟先飞”,比如说,“天下乌鸦一般黑”,比如说,“问路不施礼,多走五十里”,比如说,“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当然,也有很多俗语根据节气的变化来预测未来的天气以及收成,比如说,“十月初一阴,柴炭贵如金”,比如说“一九一场雪,来年猪狗不吃黑”!这些俗语不仅表现在,与人交往,也反映出特古人经验的总结!
如今,立冬节气过后,距离小雪节气也没有几日了,前不久,寒衣节刚过,气温也徘徊在较高的水平,很多村民认为,初冬这么暖和,冬天还会冷吗?可是,暖和的日子刚过几日,这两天,在笔者的家乡,鲁西南地区,大雨倾盆,电闪雷鸣!对此,不少村里老人说“九月打雷谷堆多,十月打雷坟堆多”,这句老祖宗的讲究,如今还有道理吗?
据村里老人说,“九月打雷谷堆多,十月打雷坟堆多”指的是,在老辈人看来,由于过去生产力水平低,家里人口又多,一家老小全指望地里的收成过日子,在看天吃饭的岁月里,农历九月份,在北方地区,玉米已经收割完毕,冬小麦也已经播种,而小麦的收成与否,与播种时土壤墒情有关,倘若,冬小麦播种后,没有有效的降水,土壤墒情差,小麦出苗不均,苗黄、苗弱现象较多,这也将影响小麦来年的产量!而九月打雷则意味着冬小麦播种后迎来一场及时雨,这有利于冬小麦的萌发,有利于为来年庄稼丰收打好基础,因此,有了“九月打雷谷堆多”,意味着,来年庄稼丰收,粮食多自然谷堆也就多了!
而对于俗语的下半句“十月打雷坟堆多”,这句话的含义是,进入农历十月后,电闪雷鸣,这意味着冷暖空气的剧烈碰撞,也反映了气温还比较高,然而,农历十月份已然到了初冬时节,此时气温偏高,对于北方地区冬小麦来说,偏暖的气温叠加雨水的滋润,小麦很容易入冬前“疯长”,这不仅要消耗更多的养分,也容易造成越冬前冬小麦提前分蘖,不利于年后冬小麦的返青,俗话有“麦无两旺”,越冬前过于旺盛,很容易造成小麦冻伤、冻死,也容易造成年后小麦生长养分不足,造成庄稼的减产或不收!
而在古时,看天吃饭的年代里,地里的收成没有了指望,很多人便要流离失所,去逃荒,自然会出现饿殍遍地的现象,也就有了“十月打雷坟堆多”的谚语!
当然,俗语具有一定的训诫意义,客观的说,这句俗语在看天吃饭的古时候,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如今的农业早已摆脱了看天吃饭的无奈,只要及时做好预防,及时进行追肥以及管理,小麦的丰收还是有保障的,这句俗语也就没有了科学性,只不过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农村老人说“9月打雷谷堆多,10月打雷坟堆多”,老祖宗的讲究!对此,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以上为笔者个人观点,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