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月,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拉下帷幕。
4日,伴随着一阵啼哭声,朱德的长孙呱呱坠地,总司令响应时局,为这个新到来的生命取了一个应景的名字——援朝。
1952年10月份,三八线附近战火不再蔓延,南北双方就停战展开谈判,虽然仍旧有些摩擦,但和平前景可瞻。
这时,朱德的儿媳妇儿赵力平,又诞下一个男娃,朱家再次喜添新丁,总司令抚掌大笑,为第二个孙子取名为和平。
在那之后的几年里,朱德相继有了第三个孙子,第四个孙女,第一、第二个外孙等孙辈。
他的晚年生活,就在陪小孩、逗小孩、教小孩中,消磨了大半。
朱德是一个很有儿孙福的人,膝下一儿一女,儿子朱琦是与原配萧菊芳所生,女儿朱敏是与短暂交往过的贺治华所生。
儿女各自婚配后,家里头变得热闹起来,四个孙子一个孙女,五个外孙一个外孙女,每一个都与朱德、康克清亲得不行。
赵力平怀孕、分娩,老两口喜上眉梢,亲自采买了给孩子做衣服的布料,时常抽空去探望儿媳。
他们不止一次当面叮嘱赵力平注意营养,还用纸笔写下了很多注意事项,譬如:睡觉侧着睡,眼睛不要直视阳光等。
和普通的父母一样,朱德夫妇二人心疼子女,怕他们工作、家庭两头顾,会累坏自己,便主动提出帮忙带孩子。
孙子援朝、和平,分别在十个月、八个月时去了北京,外孙刘建刚满两个月,就与母亲朱敏分开,一直被朱德带在身边。
除此之外,朱德写信给老家的兄弟,决定尽己所能,让每个人送一个适龄的孩子到北京来,由他供养读书,培育他们成才。
就这样,总司令扛起了照顾十七八个孩子的重担,但他似乎并不觉得辛苦,反而乐此不疲。
我们的“红军之父”朱德出身佃农,幼年时期家境贫寒,但全家和和顺顺,尊老爱幼。
朱德的父母赋性和厚,为人忠耿,侍亲孝,持家勤,对朱德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
这种影响,在朱德教育孙辈、侄子侄女时有所体现。
孩子们到京前后,朱德与康克清变得更忙了,既要顾及襁褓中的婴儿,还要为侄子侄女安排住所,购置新衣,联系学校。
面对着未见过华丽都市的侄子侄女们,朱德语重心长地说:“接你们到北京是来读书的,你们还没有为国家和民族作什么贡献,所以也不能享受不该享受的待遇。”
一开始,大家听不进这句叮嘱,进了学堂,不会说普通话,与其他同学存在沟通上的障碍。
而且,在乡间野惯了,坐在敞亮的教室里一板一眼地听课,着实有些拘束。
他们总想着能够早早放学,回院子里和自家兄弟姐妹聚在一起。这让朱德大失所望。
为了完成自己的承诺,他恩威并施,把侄孙们交给警卫部队加以管束调教,让他们克服散漫旧习,还请了老师为他们补习课堂知识,顺便改掉乡音。
经过一番调教,他们都长进了很多。
建国初期的新中国一穷二白,早期实行的是供给制,不管什么人,皆按照生活所需平均供应,分得的食物十分有限。
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人,朱德自己开垦菜园。
平日里,他每天早晨读书、看报、学习文件,下午或傍晚时分就拿上锄头去菜园子里逛一逛,给地翻一翻土,给菜浇一浇水。
起初,他一个人忙活这件事,后辈们一年一年地长大了,他便要求大家跟他一起干“老本行”。
每次出发前,朱德与康克清把镢头、铁锹等工具分发到每个孩子的手上,再浩浩汤汤地走去菜园,从远处看,宛若长龙。
到了园子里,他手把手教大家垦土、种菜,告诉大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以及粮食来之不易的道理。
这些娃娃上小学的时候,都是住校,一个星期回一趟家。
在学校里,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经常吃不饱饭,饿得面黄肌瘦。
到了周末,他们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菜园子浇水,也只有在家里,才能稍微有饱腹感。
后来,供给制转为工资制,朱德开始拿固定薪酬。
当时,元帅的工资和各种津贴加在一起约有700元,但朱德就是不愿意领这笔钱。
他认为,自己不在军中担任实际职务了,拿这个钱心里堵得慌,于是组织上把他的工资级别调为了行政级别一级,每月发放400元左右。
因为这个举动,朱德一家过得紧巴巴的。除去学费、生活费、交通费,还有伙食费,基本上所剩无几。
他的孙子朱和平在多年后,回忆起成长经历,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不是蜜罐里长大的一代。”
朱德家有一辆办公所用的私家车,朱德明确规定了,其他人不能坐这辆车。
某次,司机遵照安排开车外出,在路上碰见了朱德的外孙刘建,就顺路载着刘建到了学校。
朱德知道此事后,再次在家中强调了一遍:“小车是国家配给我工作的,其他人上班、上学,不能坐这个车。我们不能有享乐思想、特权思想!”
司机站出来说话,称只是看到马路上人多车多,不太放心,才送他去的。
朱德不认为这是理由,连连发问:“那工人农民的孩子呢?百姓的子女不都是自己走路上学吗?”
关于勤俭,关于去特殊化,朱德写过一首诗:“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勤俭建国家,永久是真言。”
在种地、坐车两件事中,他已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以前,他被迫退佃搬家,与父母、兄弟两散,如今,他靠着自己的双手,开拓了和平,有了美满的家庭,他很是知足。
可是,后代没有在“吃人”的社会里生活过,他们不懂,如果躺在老一辈的功劳簿上,迟早有一天会坐吃山空。
而沉迷于享乐,便会失去初心,离人民群众越来越远。
所以朱德耐心地教了一遍又一遍,他说:“我要的是革命接班人,不要孝子贤孙!”
他自己爱读书,因读书而受益,常用“革命到老,学习到老,改造到老”鞭策自己,也循循善诱侄孙一辈把知识握在自己的手中。
当外孙刘建拿着一张五十九分的考卷去找朱德时,朱德一针见血地说,学习态度不对,如果一直这样不认真,将来办什么事都大大咧咧的,就会变成一个废人。
当孙女朱新华读书、读报不去理解内容时,朱德又说,读报纸不能照本宣科,读书不能不走脑子。
从言行到举止,从思想到行动,朱德在平淡无奇的岁月里,教会了侄孙一辈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对待学习、工作。
本文由刘明生说长征【刘尚悦】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举报/反馈

刘明生说长征

6.3万获赞 3864粉丝
讲述长征历史,弘扬长征精神!
江西省大荟师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