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绂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一名官员,生于1675年,江西临川人。
李绂小时候家里贫寒,倍加勤奋好学。1709年,34岁的李绂考上进士,点了翰林,由此步入仕途,由翰林院编修累官至内阁学士,后历任吏部侍郎、广西巡抚、直隶总督等职。
直隶总督的驻地位于直隶省城保定,负责直隶地区的军民政务,例授兵部尚书,为从一品,位高权重,是清朝八大总督之首。都说“伴君如伴虎”,李绂身为直隶总督,没有在朝廷任职,与雍正皇帝隔了一段距离,但依然差点被雍正皇帝干掉。
那是1726年的事情了。当时,直隶地区发生水灾,老百姓陷于饥荒之中,多有饿死。任职直隶总督没有多久的李绂,见到这种情况,依然下令各州县官员开仓放粮,赈济百姓,避免更多老百姓死于饥荒。
1727年,李绂离任直隶总督,转任工部侍郎。继任直隶总督宜兆熊见到粮仓里的粮食不见了6000多石,便弹劾知府曾逢圣、知县王游亏空钱粮。雍正皇帝认为曾逢圣、王游两人都是李绂推荐的,这种事情只能找李绂的麻烦。雍正皇帝当即免去李绂的官职,交给刑部、议政大臣会审,给他定了21条罪状,论律当斩。
好在关键时刻,雍正皇帝放了李绂一马,说:“绂既知悔过,情词恳切,且其学问尚优,命免死,纂修八旗通志效力。”于是,李绂被放了出来,负责编撰《八旗通志》。
没想到,1729年,顺承郡王锡保奏报朝廷,称当初浙江道监察御史谢济世弹劾田文镜,是受到直隶总督李绂、吏部尚书蔡珽的指示。雍正皇帝勃然大怒,认为李绂、蔡珽、谢济世有结为朋党的嫌疑,立即派人将李绂捉拿,关押在刑部,等候议处。
雍正皇帝定的调子很严重,说:“田文镜公忠,而绂与珽极力陷害,使济世诬劾,必欲遂其私怨。此风何可长也?”在雍正皇帝看来,田文镜是一个公忠体国之人,可李绂、蔡珽却想方设法陷害他,还指示谢济世诬告田文镜,达到私人不可告人的目的,这种风气怎么能够长久呢?
此前,蔡珽已被判处斩刑,监侯处决;现在,雍正皇帝也是有将李绂斩杀的意思。
好在后来刑部请求给李绂定罪时,雍正皇帝再次网开一面,没有杀掉李绂。
在贪腐之风盛行的清朝,李绂几乎是一个“另类”。因为他从不吃拿卡要,也不贪污腐败,是一位难得的清官。当李绂被抓到刑部时,刑部派人去查抄他的家产,发现他家房间简陋,别无长物,就连夫人佩戴的首饰,都是铜制品,而非金银首饰。李绂好歹也是一名从一品的朝廷大员,清廉到如此地步,实属罕见。
雍正皇帝明知道李绂是一个清官,依然两次想杀掉他,表面上的原因,是因为李绂与田文镜作对。
田文镜担任河南总督时,李绂任职直隶总督。李绂走马上任时,经过田文镜辖区,见田文镜对属下过于严苛,便指责他“身任封疆,有意蹂践读书人”。于是,两人结下了冤家,相互攻击。李绂指责田文镜横行乡里,贪赃枉法,祸害百姓,田文镜反过来攻击李绂结党营私。
李绂还是很傻很天真,他不知道田文镜是雍正皇帝身边的红人,如日中天。你去指责田文镜,不久是打雍正皇帝的脸?
田文镜比李绂13岁,虽然不是进士出身,但他长期在基层摸爬滚打,所推行的“摊丁入地”措施,与雍正皇帝的改革策略不谋而合,因而官运亨通,被提拔为山西布政使、河南布政使、河南巡抚、河南总督。为了奖励田文镜,雍正皇帝甚至设置了一个“河南山东总督”职务,由田文镜任职。当田文镜病逝后,“河南山东总督”立即被撤销。
从小处说,李绂指责田文镜,是个人恩怨;从大处说,李绂指责田文镜,是在阻挠雍正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雍正皇帝当然要全力维护田文镜。
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雍正皇帝担忧李绂等人作为清流派官员,在朝廷里评议时政,上疏言事,弹劾大臣,会形成明朝时东林党人与皇权抗衡的局势。这种局势一旦形成,将极大地危及到清朝的统治。这是雍正皇帝绝对不想看到的事情。
当然,雍正皇帝对李绂的性格非常了解,两次问罪于他,是在给他“敲警钟”。李绂心领神会,此后不再过问政事,而是闭门谢客,潜心撰写《八旗通志》《广西通志》《畿辅通志》等,长达8年之久。直到雍正皇帝病逝,乾隆皇帝即位,李绂才被重新起用,回到朝廷里做官。
举报/反馈

勇哥读史

481万获赞 37万粉丝
每日三分钟,给你好看的历史。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