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汗是蒙古的最后一任大汗,历来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在很多历史书中将他描述成有"武乙之暴"又"沉吟酒色",不过近代以来对他的印象大有改观。他从一个荒淫无度的暴君,骤然转变成了抵抗异族压迫的英雄。
此人十三岁即大汗位,梦想着有一天能够重新恢复蒙古的霸业,他也可以同铁木真那样驰骋亚欧大陆。
不过,林丹汗要想崛起,他面临着很多的敌人。首先,就是与其有世仇的大明王朝;再次,则是东边刚刚兴起的后金。
(一)、欲扶大厦将倾,可惜寸步难行
自从元朝成为北元之后,再难以形成铁板一块。而黄金家族的人,虽然还是蒙古的大汗,不过就像周天子那样,根本没有任何权威。林丹汗从小听着祖辈英勇的事迹长大,他发誓再现当年的荣光。
林丹巴图尔是他的名字,其汗号之一为"神中之神全智成吉思隆盛汗",故而也可以将其称之为成吉思汗。当然,铁木真的光芒实在是太夺目,一提到成吉思汗都会与他划等号。
1. 志在安蒙古,安定诸部族
林丹汗上位不久,明朝的官员萧大亨就在奏折中写道"幼憨嗣立,懦弱未威"。可见明廷根本就没有将他当回事,他在蒙古诸部中也没有任何威信可言。草原上的部落,大都各自为政,只不过将林丹汗奉为名义上的而已。
他的处境和当年的铁木真有些类似,铁木真未起兵时,蒙兀高原各部也是分散的,是他将每个部落都进行了统一,才构建成无往而不胜的蒙古铁骑。
而林丹汗上位手下只有察哈尔部以及漠南蒙古的几个部落。他和祖先一样,都面对着来自东方的强大敌人。
前者是金国,而后者是后金。此外,林丹汗比铁木真起兵时,更有优势。他是黄金家族的直系后裔,虽然大家都不愿听从其调遣,但是家族的声望还在。
要想让大家都乖乖听话,首先自己得具备让人信服的能力,自己手里得有粮饷和武器装备。
他选择了大明,作为自己补充粮草的"仓库"。不断的带人在边境上劫掠物,这种掠夺式的战争,古时候的游牧民族屡试不爽。
林丹汗凭借着从明朝那里抢来的钱,逐步的发展壮大。自那开始,明朝也改变了对他的印象,称"虎墩兔憨为虏中名王,尤称桀骜"。
渐渐地效忠于林丹汗的部落多了起来,他还在赤峰,建立起了新的都城,同时颁布《图们汗法典》以约束诸部。一时之间,大有重塑蒙古巅峰的盛况。
2. 明蒙联合,以西虏反制东夷
"起辽西,西尽洮河河,皆受察要约,威行河套以西矣"。那时候的林丹汗,可谓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他的野心,也在逐步的膨胀。不过就在此时,东边的满洲人却在挖他墙角。很多接近辽东的部落,都争相与后金联姻。
与其来往最为密切的,便是科尔沁草原诸部,而孝庄皇后就是满蒙联姻的牺牲品。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那时候明朝最大的威胁再也不是草原上的北元,而是关外的辽东。明廷很清楚,林丹汗经常袭扰自己,无非就是为了钱。
所以,明朝率先表态,可以与蒙古进行互市。同时,答应每年赠送其大量的岁币。有了资本的林丹汗决议要惩处叛逆,率军亲自前往科尔沁草原,不料被赶来支援的皇太极打的抱头鼠窜。
后来,林丹汗认为自己的统治并不稳定,所以屡次率军攻打那些已经归附的漠南部落。
可是草原上本来物产就不富足,哪能支撑他常年的领兵作战。"塞外霜早, 颗粒无收兼厉疫盛行"。那些恐惧林丹汗的蒙古部落,纷纷向后金倒戈,他们集结了数十万兵马准备讨伐林丹汗。
林丹汗遁逃青海,最后死在了一场天花之中。那么,既有黄金家族身份加持,又有明廷作为外援的林丹汗,为何还打不过小小的后金,打不过登基不久的皇太极?
(二)、一昧仗他人,终究负自己
"林丹汗对内实行统一漠南各部、重树宗主大汗的权威,对外实行联明抗金,以挽救危局,竭力维护北元政权和蒙古民族的利益,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与明朝结盟,这是林丹汗非常明智的选择,不过他太过于依赖明朝的支援,而彼时的明朝已经如同一个将要倒下的巨人,自身难保,又有什么能力全力支持林丹汗。
1. 一段并不稳固的同盟关系
黄金家族就是被老朱家的人,赶回到草原上的。而蒙古人也曾经俘虏过明朝的皇帝,还将北京围了个水泄不通,若不是于谦,明朝很可能就此而亡。所以,北元和明朝那是世代积累的仇恨。他们之间,互相不信任,对彼此也很轻视。
林丹汗不过就是想从明朝那里攫取点经济利益,靠着相对富饶的明朝给他输血。若是真碰到什么事,林丹汗不会真心的帮助他们。广宁之战,就是很好的例子。当初后金的骑兵攻打广宁,明军无以抵抗,多次请求林丹汗派兵帮忙。
不过他却是以坐山观虎斗的心态,看待这场战役。同时,还多次要求明朝给他追加封赏,方可出兵。
此役以后,察哈尔部被迫西迁,林丹汗将责任归咎在明朝身上。失去了广宁这座通商口岸,无异于断了北元的财路,气急败坏的林丹汗再度率兵劫掠明朝边境。他的任性和自私,致使明朝拒绝再为其提供帮助。
2. 他山之石,未必可攻玉
那时候的明朝,已经自身难保,又能拿出多少银两拉拢北元。关宁铁骑打不过皇太极,所以他们才"病急乱投医",找到的林丹汗。对于明朝而言,林丹汗不过是一枚棋子而已。当这枚棋子,不愿意听从指挥,那么他必然会沦为弃子。
"南朝止一大明皇帝北边止我一人何得处处称王我当先处里后处外"。林丹汗此人非常自傲,他看不起任何人。
而且多次想要摆脱明朝的束缚,他还抢了明朝给蒙古右翼的市赏,又多次纵兵劫掠,逼迫明朝开放贸易。
如此一来,得到的只是眼前的蝇头小利,却失去了一个坚固的攻守同盟。所以,在皇太极联合蒙古诸部攻打林丹汗的时候,明朝袖手旁观。他们不愿意再投入更多的力量,去养活这只喂不熟的白眼狼。
(三)、执政水平一般,能力有限
林丹汗做事情有些过于极端,他把自己放在了比天还高的位置上。理所当然的认为,蒙古诸部必须听从自己的号令,否则就派兵征伐。
如此一来,搞的大家人心惶惶,在草原上到处都弥漫着恐怖肃杀的气息。说白了,此人没有领导能力,把一手好牌给打烂了。
1. 离心离德的草原部族
《孟子》"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经过多年的发展,草原上的部落们都习惯了自成一体。部落的黄台吉们,就是说一不二的土皇帝。他们可以自顾自的发展,不用向任何人缴纳贡赋,也不用为其他人提供兵丁。
林丹汗这么一来,直接搅和了黄台吉们的利益。他们大部分人都是反对统一的,只想安稳的当好一方酋长。所以,大家心中对林丹汗有着天然的抵触情绪。此外林丹汗奉行"服从者养之,拒敌者被杀"之策,一时之间,人人自危。
与其整日生活在惶恐不安当中,还不如投靠他人。而林丹汗不知悔改,仍然继续推行他的统一政策,沦落为孤家寡人那是迟早之事。是林丹汗的步步紧逼,才让蒙古诸部倒戈向了后金。当然,皇太极的聪明才智也占据了很重要的作用。
皇太极为自己树立起爱才如命的人设,对于来投靠者一概欢迎。因此,在林丹汗与皇太极之间,酋长们自然选择更加开明的后者。
2. 擅自更改信仰,激发反对浪潮
藏传佛教中的黄教,在察哈尔部以及漠北蒙古中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可林丹汗头脑一热,在根基未稳之际,擅自将黄教改成了红教,也就是萨迦派。
很多人都是敢怒不敢言,当然也有很多狂热的黄教信奉者,他们对此极其不满,认为林丹汗这是胡作非为,倒反天罡。蒙古左翼的锡尔呼纳克杜棱洪台吉,和他的部众们,屡次对这个做法提出反对,但是都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
所以,他一怒之下,带着三千人马投靠了皇太极。后金虽然也信奉藏传佛教,不过还是有些宗教自由的,想信哪个教派,都没有关系。
如此一来,起到了很强的表率作用。那些被迫改信红教的部落们,仿佛看到了光明一般。他们决议东行,去寻找想要的宗教自由。
结语:
林丹汗有些急于求成,也有些刚愎自用。他没有将自己摆在合适的位置上,这才导致了与众多黄台吉们貌合神离。
大家表面上尊奉他,可是一有机会就想与后金寻求合作。到最后,林丹汗就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只得离开草原。
参考文献:
《满文老档》
《大明神宗显皇帝实录》
《蒙古民族通史》
举报/反馈

知行路上道历史

149万获赞 10.5万粉丝
把历史变为我们的,我们遂从历史进入永恒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