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控制你的好奇心!“野外尝鲜”雷很多
半月谈记者 马思嘉 郑明鸿 洛卓嘉措 尹铭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在传统文化中,纵览名山大川、探索万里疆土总与“雄壮”“豪迈”等字眼相关。户外探索既给参与者带来成就感,又满足普通人追求惊险刺激的娱乐心理,追求时髦的参与者越来越多。
然而,近期多起伤亡事故让户外探索中危险的一面暴露无遗,凸显部分人群“野外尝鲜”的浮躁心态。
1
“野外尝鲜”致意外事件频发
“驴友因野游被困,被迫求救的情况每年都有发生。”宁夏贺兰县洪广镇暖泉派出所民警王玉阳说,一些人以猎奇心理“野外尝鲜”,将自身生命安全置于危险境地。
今年3月下旬,两名驴友因未看清指示牌,不慎误入宁夏贺兰山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未开放的保护区内,结果迷失方向被困深山。“没想到山那么深、植被那么密,更没想到半夜还下雪了。”其中一名驴友说,由于对山里的情况完全不了解,两人很快迷路,只能沿着巉岩峭壁摸黑攀爬,等待救援。因为极度饥饿、疲惫以及突如其来的风雪,两人只能“坐在岩石上往下溜,手脚都冻僵了”。
保护区地跨宁夏、内蒙古两地,植被茂密,道路难行。宁夏与内蒙古两地的公安、消防、应急管理局、蓝天救援队等100多人组成多支救援队,连续寻找15个小时,才将两人顺利救出。
据了解,两名驴友是第一次进入贺兰山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游玩,随身未带任何专业户外装备,仅着一身未加绒的冲锋衣,带了两瓶矿泉水便进山“放松心情”。如此疏忽大意,差点酿成悲剧,两人也被相关部门罚款5000元。
无独有偶,8月,两名探险人员在贵州省关岭滴水滩瀑布进行瀑降时被困,不幸遇难。涉事瀑布属于尚未正式开发运营的“野景区”,周围缺乏相应的安全设施。专业人士认为,种种迹象表明,两名遇难驴友对当时环境缺乏理性评估,明智的选择是取消瀑降。
2
谁在助长“野外尝鲜”心态
早在上个世纪,户外探索在我国已有一定基础。一些专业爱好者还尝试乘船漂流黄河、长江。不过出于多重条件限制,普通人对相关挑战只能报以钦佩与掌声,很少亲身参与。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国外大量以冒险、探秘为主题的纪录片、电视节目被引进到国内,勾起了更多人对于野外生存、户外探索等原本冷门爱好的兴趣。此后,国内媒体制作播出多部户外探索类电视综艺真人秀,使得户外探索迅速成为流行趋势。
一批以展示探险内容为主的网络自媒体逐渐走红,他们借助直播、短视频作品等吸引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粉丝关注。“女子徒手东南亚丛林生存100天”“孤身挑战无人荒岛”,诸如此类标题的自媒体作品俘获大量眼球。
这些自媒体中,虽不乏专业从业者提供正规指导科普,但也有大量以搏出位、赚流量为目的的作秀者刻意逢迎观众的猎奇心态,以夸张姿态“表演”野外生存、深山探秘等内容,带来不良示范。
“一人一骑”“无后援”“一套冲锋衣,装备全靠捡”“挑战极限生存XX天”,部分自媒体会有意无意地以更简陋的条件、更恶劣的环境、更长的时间来炫耀成绩。有的还刻意摆拍、演戏,将“节目效果”伪装成真实遭遇,让户外探索成为娱乐表演。
“我们遇到过有人下到洞穴以下200米,然后回来发状态说自己已经下到500米了,这不是热爱,而是虚荣。”贵州蓝天救援队队长王毅说。
同时,一些自媒体在相关作品中过度夸大无人区、深山峡谷等危险地带的雄奇瑰丽与惊险刺激,并掩饰淡化潜在的危害风险,相关视频作品轻易收获数万点赞。这激起一些毫无野外生存经验的“小白”的“尝鲜”心态,评论区不乏“这种活动怎么参加?”“非常向往!”的留言。
户外探索伤害事故频发,越来越多不具备相关技能的非专业者以“尝鲜”心理盲目参与是重要原因。一些人受不良自媒体误导,图娱乐、赶时髦,疏忽高危险性活动的危险性,看到别人轻松完成某项挑战,盲目相信自己经过简单训练也能完成,最终因缺乏经验而丧失自救能力,以致酿成伤害事件。
实际上,诸多野外恶劣环境无法真正体现在自媒体展示的视频画面中,观众只看到了视频中壮美的蓝天白雪、大漠飞沙。西藏自治区双湖县自然资源局局长拉吾达布说,在羌塘自然保护区,人员经受的主要危险是缺氧、迷路和野生动物袭击。而这些危险镜头较少呈现,观众也就有了“无人区没那么危险”的错觉。
青海可可西里、新疆阿尔金山和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已于2017年发布公告,禁止一切单位或个人随意进入保护区开展非法穿越活动。而一些短视频社交平台目前仍有大量自媒体“吹嘘”自己进入相关无人区冒险,误导对当地情况一无所知,且缺乏野外求生常识的普通人盲目前往。
3
生命非儿戏,“野外尝鲜”心态当止
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下,健康、适度的户外运动有利于人们亲近、享受自然,放松心情。然而,怀着“爬野山、游野泳才有野趣”“去无人区更有成就感”“遇到问题可以自己解决”等浮躁心态盲目参与户外探索,并不可取。不止一起事故表明,头脑一热,说走就走,使户外探索变成盲目冒险,既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也会对当地救援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实际上,专业爱好者在运动之前,都会进行谨慎评估。如果评估结果不理想,会果断放弃。”资深户外探险从业者李明松说。不过这种谨慎心理是抱着“野外尝新”心态的入门者所不具备的。而即便是装备、补给充足的专业人员也不敢打包票能全身而退。
王玉阳曾在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公安局工作过8年。据他介绍,2018年,一名在羌塘无人区迷路、体力不支的驴友打来求助电话。由十几名警察组成的搜救队虽然携带充足装备和补给参与救援,但仍有多名队员被冻伤。
“那位驴友携带了专业户外装备,但他没想到自己会从高处摔下来,腿和胳膊被摔伤,还因脱水失去了意识。”王玉阳说,一些驴友偏好到环境恶劣的无人区“尝鲜”,意识不到个中危险,给搜救工作带来更大困难。
遏制“野外尝鲜”的浮躁心态,规范引导很重要。“经过科学、长期的训练后,像户外运动乃至极限运动的致残、致死率是比较低的。”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副院长张永红建议,要鼓励入门者有节制地参与相关探索活动,控制好奇心,认真参与相关培训,提升相关产业规范性。
(完)
举报/反馈

新华社新媒体

4054万获赞 356.2万粉丝
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实时发布国内外重大新闻
新华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