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出上联:“两横一竖就是干”,员工对出下联后,老板很不舒服。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熠熠夺目,传承下来的瑰宝众多,五彩缤纷的自豪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不懈的努力。其中俗语和对联可谓是最接地气的两种传统文化,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俗语更是用简练的话语把几千年的生活技能总结得头头是道,为后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对联起初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很有讲究,大有学问。对仗工整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根据不同的场景和难易程度,还可以分为回文联,拆字联,数字联等等。想要出一个有难度的上联,或者是对出一个绝妙的下联来,必然要有丰富的阅历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才行。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拆字联和数字联的结合,一个看似简单的上联中,包含了拆字和数字,立马就由简单变换为复杂。别以为纯数字就很简单,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觑,加上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几个数字组合在一起,就能表达出意想不到的含义。
比如这一个构思奇巧的数字对联,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上联:二二三三四四五,下联:六六七七八八九 横批是:二四七三 。初看并不觉得有何不妥,但既然是一副特殊的对联,又是由数字组成的,那就值得细细品味了。 你会发现这其实是一副隐字联,上联缺“一”、下联少 “十”,利用数字谐音连起来是“缺衣少食”,而横批则是:“儿( 2)死(4)妻(7)散(3)”。看来是一方恶人得罪了文人,才会遭此戏弄谩骂。
在历史上出现的拆字联也不少,经典的对联耐人寻味。比如这一幅“上联:品泉茶,三口白水;下联:竺仙庵,二个山人”。上联将“品”拆成三个“口”,“泉”拆为“白水”;下联把“竺”拆成二个“个”,“仙”拆成“山人”二字。上下联拆字自然工整,更表达了悠然闲适的心境。是不是很妙,是不是很绝?这就是中国文字的有趣和深奥之所在。
在职场中,老板为了让自己的员工更多地做事情,可谓想尽了办法。有文化的老板甚至把对联都搬了出来,比如这一个上联:“两横一竖就是干”。老板想要表达的意思很明确,那就是要认认真真干工作。如果要从对联的专业角度来看,平仄关系是不合理的,“仄平仄仄仄仄仄”正常情况之下是不会出现的。但这七个字当中出现了“两”和“一”这两个数字,而且还把“干”子拆解成了两横一竖,难处就在这里。
话说如今的员工也不是吃素的,不仅要业绩突出,还要无偿加班,这些都是好不遮掩的压榨。说什么也得用下联来好好表露一下自己的苦衷,顺便也让老板知道做人的道理。很快,下联就出来了:“一撇一捺才是人”。
从造字的角度来看,“人”字像两条腿,撑着一截正直的脊梁,撑着一颗向上的头颅,昂然挺立于天地间。“人”字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一撇一捺才是人,你看那一撇一捺紧紧地靠在一起,密不可分,象征着人是需要相互帮助的。这是在向老板说:人人生而平等,此时为员工并不代表一生为员工,在别人困难的时候,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去互相帮助,这才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初衷。
同时,“人”字向下的两条线,人字加二就是天,说明人可以顶天立地。都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头怎能轻易低下。所以,好好对待下属是正确的,每个人都有自尊和胆识,弯腰是为了生活,抬头是捍卫自己的尊严。当然,从数字联和拆字联来看,这个下联也是合理的。
不难发现,这个下联“一撇一捺才是人”还衍生出了一个谚语“八字还没有一撇”。出自《通俗常言疏证》卷三: “《通俗编》:‘朱子《与刘子澄书》: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人不自领会。’按今有‘八字不见两撇’之谚,似又因于此。凡事无端绪者,谓之八字不曾见两撇。”这句谚语说出了很多的无奈,往往是指事情毫无眉目,未见端倪。
参考资料:《通俗常言疏证》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