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可馨育儿说
“妈妈为什么要做破坏别人家庭的事?”“他不是一个好男人,怎么给你幸福”
在热播剧《白色月光》里,杨雁(刘敏涛饰)的儿子歇斯底里地问妈妈,没等母亲回答,儿子就转身狂奔,而后失踪。在刘敏涛的剧本里,接下来的剧情只有一句话:“杨雁的孩子丢了”。刘敏涛即兴表演,演技炸裂,将一个心神失措母亲的担忧、愧疚、惊慌演绎得淋漓尽致,让观众甚至对这个“小三”母亲有了些许同情。
刘敏涛为什么能快速捕捉人物心理,精准呈现人物状态,除了她是一个优秀的演员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她和剧中角色杨雁一样,也是一个单身母亲。原来刘敏涛在30岁事业上升期的时候遇到前夫,然后从娱乐圈隐退,整整七年的时间在家做家庭主妇。但老公工作繁忙,对家庭付出甚少。在刘敏涛想要老公给她买一支冰激凌但遭到拒绝后,她看清了自己的付出有多么不值得,看人脸色的日子有多卑微,于是她结束婚姻,重返事业,实现了女性的独立,也收获了事业的成功。
剧中的杨雁被家暴、被出轨,忍无可忍,带着孩子放弃婚姻,为了让孩子的成长有一个健全的家庭环境,她不惜拆散别人家庭,做了小三。不可置否,杨雁是非常爱孩子的,她甚至在用整个生命去爱孩子。她走进张鑫的生活是因为她看到张鑫对他自己女儿细心的呵护,她看到张鑫是一个好爸爸。她想让张鑫成为自己的丈夫,儿子的爸爸,她只是想给儿子一个她心心念念的“幸福家庭”。殊不知,她的几近偏执的爱破坏了孩子的信念,孩子的价值观在顷刻间轰然崩坍,选择远离与逃避她。虽然孩子最后回来了,但他的心灵已伤痕累累,需要更多的时间与付出去治愈,去拯救。
在现实世界和影视剧里,不乏离家出走的桥段。讲述亲子教育的电视剧《小别离》中,朵朵(张子枫饰)是一名高中生,她的妈妈(海清饰)为她的学习焦头烂额。她没有丝毫自己的时间,就算写作这一爱好也被妈妈强行禁止,要她放弃。朵朵做完学校作业还有妈妈的作业,朵朵的生活非常单调,而且完全没有自己的空间,她在笔记本上写下: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几个字后,便离开了学校,也没有回家。
而对于大部分的离家出走,父母本身是非常迷茫,十分不解的。他们觉得,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已然给了孩子足够多的爱,孩子本应该觉得幸福,本应该快乐地长大,本应该好好地回报自己,孩子怎么会、怎么可能离家出走呢?有的父母甚至觉得,孩子做出离家出走这样的事情,是不孝顺,是不懂事,是绝情。但是,为人父母也应该好好思考,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会离家出走呢?
跪着的家长,永远教育不出站着的孩子!娇养儿女如喂狼!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个问题非常普遍,就是父母拼命为孩子免责,而且用的理由也一样,就是“他还小,他还是个孩子”。孩子乱翻别人东西,父母说:
“他还是孩子,别和他一般见识”
孩子欺负弱小,父母说“他还是个孩子,都是闹着玩的”;孩子不尊重长辈,欺负残弱,父母说“他还是个孩子,什么都不懂”。父母一次次的纵容,看似一句话,实则成了孩子横行霸道的“护身符”。长此以往,作为父母的威严已荡然无存,社会的约定俗成、道德规矩已全然被孩子忽视。
倘若有一天,父母发觉问题所在,想重新回过头来教育孩子,让孩子懂规矩、讲纪律,孩子势必是不适应的、是反抗的。孩子会觉得,自己的诉求得不到满足了,自己不能为所欲为了,他会怀疑父母不再爱自己,甚至会怀疑这个社会,他没有了舒适、安全的港湾,可能就会选择离家出走。
沟通是思想的互动,是意见的交流。如剧中杨雁的儿子走到离家出走这一步,必然也有母子之间缺乏沟通的这一原因。儿子理解母亲的辛苦与不易,他想让母亲找到幸福,但这个人需要是母亲爱的,是值得依靠的,能给母亲幸福的;而杨雁偏执到只是在给儿子找一个合适的爸爸,哪怕是抢别的孩子的爸爸,这势必是儿子无法接受的。儿子只能用逃避来反抗这个现实。如果两人一直沟通交流,杨雁会看到儿子的善良与正直,她会理解“破坏别人家庭”“别人的爸爸”这些词汇在儿子的价值观里是“刽子手”的行为,绝对不能被接受的,会明白儿子需要一个爸爸,一个完整的家,但他更需要一个善良的妈妈,一个被社会接受的妈妈。
像是《小别离》中的朵朵就是如此,同时她也代表了千千万万的中小学生。当代社会,竞争激烈,家长使出浑身解数,为孩子的学习创造条件。但是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尤其是在青春期后,孩子会渴望自己做决定,渴望有自己的空间,有自己的朋友和社交。随着孩子长大,家长的控制越来越强烈,孩子们的时间只能用来学习,孩子们的活动空间只能是学校和家。孩子们被压迫得压抑、愤懑,很多孩子选择挣脱,与父母作对,做自己的主人,沉迷网络游戏、手机,甚至选择离家出走。其实他们只是在宣告:我要自己的空间。
养育是恩,但养和育是两个体系。供给孩子吃穿用,抚养其成长是养,但育是非常复杂,需要更多智慧的。为了孩子积极、全面成长,防止做出离家出走这样极端的事情,家长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不溺爱,爱要有界限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他牺牲一切,这是父母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是的,过分的骄纵、过分的保护,是在悄悄扼杀孩子的未来。还记得公交车上小男孩被暴打住院吗?四川一7岁小男孩在公交车上跑动,男子劝解其几声,小男孩不仅不听,反而用脚踢男子,男子暴怒,殴打男童。
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父母娇惯着,孩子可能就会受到社会的教育。社会的教育不会如家庭教育般耐心、亲切、有层次,而是直接、残酷、没商量。对孩子有过第一次妥协,背后就会跟着无数次无可奈何。所以,孩子不需要被讨好,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恰如其分的爱,以防孩子在得不到满足时,做出极端的选择。
二、多沟通,多表达,多倾听
作为父母,不要拘泥于经验,要与时俱进,不断充实与成长。新事物日新月异,思想观念也要适时更新。父母不要总是高姿态,要用一个平等的身份与孩子沟通,学会倾听,不要满嘴说教。要走进孩子的世界,用他们的观念思考问题。无论何时,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关心与爱,而用何种语言与态度对话,决定了他们是否想要张口表达。
三、尊重孩子,给孩子独立空间
一个孩子的成长空间有多大,他就有多大的空间去成长。试想,一个孩子被父母“囚禁”于狭隘的空间,他的学习、他的生活、他的思想、他的想象力、他的洞察力都只有这方寸之地。如果他能有自己的空间,他就会用他的童真打造一个充满稚趣的世界,他就会用他少年的眼光铸就一个丰富缤纷的奇特王国。空间足够大,孩子的成长才有无限可能。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没有人怀疑父母对孩子的爱,但爱的得当,爱得有意义,是为人父母必须扪心自问的问题。(作者:dy01)
图片来源网络,只供想象,图文无关,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