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啸天
《八佰》终于上映了。
作为救市之作,大家对《八佰》的期望值甚高。据电影场的反映来看,至今表现都还不错。
不过,迅速就有资深影迷来与1975年上映的台湾版《八百壮士》进行比较,作为林青霞的成名作,两部《八佰》自然有得一比。
由于目前《八佰》还没有全面上映,目前只是点映阶段。因此,有关大陆版《八佰》与台湾版《八百壮士》之间的差异与优劣,暂时有个悬念。等《八佰》正式上映之后再细说。
今天要展示的是,台湾版《八百壮士》并不是一部孤立的影片,它不像大陆版的《八佰》,就只有这一部,别无可说的。
台湾版《八百壮士》是“台湾四大抗战经典”中的第二部,也是最精彩的一部。从上映时间上,自1974年至1977年四年间,台湾连续拍了四部抗战题材的影片。而且,这四部都成为了经典。
今天,就为大家来介绍一下这四部作品。
这也是1970年代,蒋经国等大陆来的第一代尚在人世,对大陆还抱有深刻的情怀,才能拍出这样的作品。而且,因为远离,他们拍摄的这些作品也更接近于历史现实,比大陆那些个“抗日神剧”比,判如云泥。
在当然了,这个系列还有一个重要的大背景,就是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758号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其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再到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上海公报》,美国承诺和台湾当局“断交、废约、撤军”。
台湾代表中国正统的地位,就此发生了改变。也正基于此,在小蒋的授意下,“四大抗战经典”正式出炉,想以此来在精神层面维护自身才是正统的形象。所以,这个系列既在史实方面很严谨,又在意识形态方面带有浓厚的宣传意识。
今天再来看这个系列,完全可以抛开政治宣传的精神头,只来看取其中对于历史现实的严谨的态度,也就够了。而且,也因为严谨,这些片也值得推荐,值得过了这么久继续去看。
《英烈千秋》(1974)
这是一部以抗日将领张自忠将军为主角的影片。
作为大陆与台湾都认可的抗日将领之一,张自忠与佟麟阁、赵登禹等是少有的几个被新中国承认并宣传的抗日国军牺牲将领。本片以张自忠为主角,讲述他在“七七事变”爆发之前,已经率领国军第29军38师,在河北唐山一代发动了“喜峰口战役”,血战七天之久,英勇狙击日军对华北的攻击,1000人敢死队只剩26人,惨烈至极。但此役,也打出了血性,打出了国威。
但“七七事变”之后,张自忠却因为留守北平,成为北平市长,而被骂成汉奸。后回到前线,重新证明了自己,并成为抗日战争中第一个牺牲的集团军司令。
当然,由于《英烈千秋》拍摄的时代,带有浓重的意识形态意味,带有一些说教的特性。尤其是,张自忠最后临时的关头,喊的口号居然是“蒋委员长万岁!”实在有些让人哑然失笑。
要知道,张自忠出身于西北军,是冯玉祥的左膀右臂。后来即便拥护了蒋介石,但依旧是拥兵自重的大员,他真正忠于的只是国家,而绝非蒋某人。“喜峰口战役”,就是在没有得到中央的授意下,自发开打的。
至于徐州会战中,张自忠带59军在临沂与日本精锐的板垣师团鏖战7昼夜,并将之击溃,粉碎了日军从临沂一带向台儿庄前线增援的战略企图,保证了台儿庄大战的胜利。这也是张自忠打出名气的第二场战役。
后来,在张自忠身死前的随枣会战,张将军也在田家集以西的大家畈歼灭日军辎重部队,迫使日军放弃渡河攻击襄阳(原襄樊),取得了重大胜利,时间是1939年5月。后来,在日本发起的冬季攻势(即枣宜会战)中,张自忠也亲率38师正面进攻日军,歼灭日军第十三师团第103旅团,于1月初配合第八十四军稳定战线,2月14日发起反攻。这次主动进攻,也是当时国军为数不多的正面进攻。
但不幸的是,由于当时战场通讯设施的落后,国军密码被日军破译,并对张自忠军的调动展开伏击。张自忠就此不幸身死。在《英烈千秋》中,张自忠的死亡被改编成了游击队的出卖,这一点倒是不那么符合历史。
抛开这些,从大的历史框架,还有人物形象的刻画,这部片都值得观摩下。
《八百壮士》(1975)
更为人所熟悉的是这个系列的第二部,即《八百壮士》,影响更大。
很大的原因,是本片有林青霞的出演。当时,22岁的林青霞刚刚出道,结果却凭借本片拿下了第22届亚洲影展最佳女主角奖,可以说是出道即巅峰。
除了林青霞,主演男一号是主演柯俊雄,两届金马影帝,既是演员又是导演,晚年进入政坛,成为台湾省第一位影帝立委。而他的私生活则更为传奇,周润发尊其为师父,曾和舒淇传过绯闻,据说还有黑道背景,曾经在酒席上刺伤过武侠小说家古龙,导致后者落下了肝病,后来不治身亡。
男二号秦汉,当年台湾最当红的小生,琼瑶电影御用男主,与秦祥林、林青霞和林凤娇合称“二秦二林”,放在今天绝对的流量男神。他与林青霞之间多年的情感纠葛,也很长时间都是街头佳话。原名孙祥钟的他,更是“四行仓库保卫战”的高级指挥官孙元良的亲儿子。当时,正是孙元良亲自下令给谢晋元,让他来指挥这场不对称的战役。
女演员方面,影片的女主角由当时的著名女星徐枫出演。她是武侠大师胡金铨的御用女主角,曾经出演过众多经典武侠片,《侠女》《空山灵雨》《忠烈图》都有她。
此外片中还有一位女配角,是台湾影坛日后有名的才女张艾嘉。作为歌手,她的《童年》《爱的代价》唱红了一个时代。作为演员,19岁就涉足影坛的她曾主演过近百部电影,并两度荣获台湾金马奖影后、两届香港金像奖影后和一届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奖。
至于影片的导演兼编剧丁善玺,更是被誉为台湾主旋律电影第一人。在他的导筒之下,出品了一系列历史主旋律题材,其中代表作有讲述抗日名将张自忠的《英烈千秋》,讲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英勇事迹的《碧血黄花》,讲述辛亥革命历史的《辛亥双十》,其中最有名的则是这部《八百壮士》。
至于台湾版《八佰壮士》都讲了什么,大家可以与管虎的《八佰》对照着看。会更有意思,至于细节,暂且不赘。
《梅花》(1976)
作为“台湾四大抗战经典”的第三部,这一部是整个系列里最弱的一部。
但是,你说它弱吧,却在当年的 金驴奖上,连连收获了最佳剧情片、最佳编剧(邓育昆)、最佳彩色摄影(林赞庭)、最佳音乐(刘家昌)、最佳录音(忻江盛)。只能说,那时候的那个奖也是讲主旋律的,至少在那个年代。
影片依旧由柯俊雄主演,三个女主角分别是张艾嘉、胡茵梦、恬妞。
至于为什们叫《梅花》,是因为国民党执政时期的民国,梅花是国花。梅花有五个花瓣,而最开始中华民国的国旗就是五色旗,与之相对应。
所以说,片名象征的正是整个国家在抗战下的精神状态。
再稍微扩大一点,同样是抗战题材的电影,两岸切入口大不同。大陆(尤其早期)拍的都是穷人的抗战,敌后的、小规模的、乡村的、个人英雄式的,以我们熟知的《地道战》《小兵张嘎》此类为典范;台湾抗战片演绎的则是将军、土绅、名流、知识分子、海归等故事。多讲究正面战场,政府抗日。如《一寸山河一寸血》、《梅花》。再略微探究一下深层原因,除了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分裂,台湾电影认为抗战的重要目的是为了保种,是种族之争、文化之争。所以,以“梅花”来代表种族,可见一斑。
相比另外三部抗战经典,讲的都是发生在大陆正面战场上的大事件,《梅花》则聚焦于台湾岛,讲了一个虚构的故事。电影聚焦于台湾岛上的一户家庭,从家庭成员之间不同的选择来讲述抗战的事。
这户人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孝顺,深得父亲喜爱;二儿子整日无所事事,父亲很讨厌他。大儿子娶了媳妇生了孩子,二儿子则是光棍一条。即使二儿子有一个青梅竹马的女孩,人家也不愿意嫁给不学无术的他。
侵台日军为了修建水库,要挖这户人家的祖坟,父亲坚决不同意,被日军残忍杀害。大儿子为了报仇,离开家去大陆参军。二儿子为了讨青梅竹马女孩欢心,进入日本人的电力公司工作。
大儿子走后,老婆就代替他在中学教书。这户人家有一个关系不错的日军军官朋友,他告诉大儿子老婆,军队要征召学生入伍,大儿子老婆就恳求军官能帮忙说情。在军官的努力下,上司留下了大儿子老婆这一班的学生。为了此事,大儿子老婆与军官频频接触,使得众人都误会她与军官偷情。大儿子老婆忍受不了闲言碎语,跳海自杀。
此时,身在大陆的大儿子认识了一个敢爱敢恨的年轻女孩,两人关系越来越密切。已经成为军官的大儿子派出几个人回到台湾,打算让二儿子帮助他们袭击水库。二儿子知道此事后,因为害怕而拒绝帮助他们,这几个人只得自己行动。
行动失败了,这几人都被枪决。这一切被二儿子看在眼里,随后他就趁电力公司厂长生日时,用自制的炸药袭击了电厂。事后,二儿子在见到青梅竹马女孩,并将大儿子的孩子托付给她后,在狱中死去。
大儿子的孩子在青梅竹马女孩的照顾下,幸福的生活着。没过多久战争就结束了,这户人家的日军军官朋友看到战争失败,剖腹自杀。最后,已经成为残疾的大儿子带着新老婆回到家中,青梅竹马女孩则离开了。
小人物折射大事件,《梅花》的故事有点类似《白鹿原》,但结构上要弱很多。后来,经典的传承性就弱了很多。要是身为“四大”之一,估计早就无人问津了。
《笕桥英烈传 》(1977)
这部影片,类似于“台湾四大抗战经典”的第一部《英烈千秋》,那一部是张自忠传,这一部则是空军名将高志航的个人传记。
作为经典之一,《笕桥英烈传 》获得1977年第14届金马奖最佳影片。
抗战时期,中国的空军相对要弱很多,但还是涌现出了不少英雄。高志航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电影透过高志航,讲述中华民国空军抗战的故事。男主角高志航是空军大队的指挥官,对部下非常严格。高志航是东北人,他以前的日本飞行教官经常去东北老家威胁家里人,目的是让他投奔日本。为此,高志航母亲带着他的女儿搬来上海居住。随后,抗战就开始了,于是空军的战士们就与日军飞机展开了一场场的空战。空战中,很多人都击落了敌机,但中国空军也损失不小,有被击落的、有被子弹打伤的、有自杀式攻击的、有跳伞后自杀的,等等。高志航在空战中被击中,疗养一段时间后,就带领一部分队员去兰州领用新购买的飞机。日本空军获悉了此情报,就在飞机两个加油地点伏击他们。最后,即使中国空军坚持战斗,但高志航以及众多飞行员还是都牺牲了,中国空军全军覆没。
作为那个时代的台湾主旋律,本片虽然问题不少,但是片子还是感人的,故事场面宏伟、激烈,演员演技也都在线上。
不过,主旋律拍到了第四部,进步还是有的。例如飞行员飞机被击落后,不愿做俘虏,一番近战后用最后一颗子弹自杀,临终前高呼的终于改成了“中华民国万岁”,而不是“委员长万岁”,愚忠精神总算进步了一些。
另外,二战时让美国头疼、胆寒的日军神风敢死队那种慷慨赴死、同归于尽的战术,其实是中国空军首创。笕桥中央航空学校的校训就是:“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这个校训被刻碑立在笕桥中央航校校园,每一届学员都与这块碑合影。一个弱国,面对强大的敌寇,军力、国力相差悬殊,只有用这种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大无畏精神,才能有争取胜利的希望。
中央航校的学员,在抗战中共有1700多人为国捐躯。培养一名合格的空军飞行员,是极其困难的,但中国居然牺牲了这么多,可想而知当时的惨烈程度。
抗战中期,整个空军打光了,是真的打光了,飞机打光了,飞行员也打光了,一度全军覆没!大概是1940年,日军空袭成都,飞行员和飞行学员已全体拼光了,一位飞行教官独自迎敌,他说:我的学生都牺牲了,只有我上了!然后一个人驾驶教练机(不是战斗机,是教练机!)冲入敌机编队,以羊入虎口的方式,与敌同归于尽,壮烈殉国!
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来审视《笕桥英烈传》,会格外打动人。
举报/反馈

邑人电影院

12.6万获赞 37.7万粉丝
深度挖掘电影背后的故事,一起涨姿势。
乘风计划作者,优质影视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