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年前,生活在河南舞阳贾湖的正处于蒙昧阶段的原始人或许从未想过,他们刻下的那些简单符号,后来竟然演变成了被十几亿炎黄子孙使用的汉字。他们更不会想到,那些堂堂正正的方块字,直至今日,依然不改其质朴、直观与方正的本色。
汉字,又叫中文字、中国字,是中华民族普遍使用的一种文字。但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关于汉字的起源,却从来都是一个未解之谜,直至20世纪初随着甲骨文等古文字的发现,汉字的来源才显露出冰山一角。
追寻前世,汉字发源于河南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长久以来,一直流传着仓颉造字的传说。仓颉,今河南濮阳南乐县人。传说,他曾是古中原部落联盟领袖黄帝的史官,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仓颉根据日月星辰、鸟兽虫鱼的形状创造出一批文字。这就是最早的象形文字。
现代学者普遍认为,仅凭一人之力是不可能创造出一个系统的文字体系的,汉字应该起源于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积累。所以,即使历史上真有仓颉其人,他应该也只是这种文字的整理者和颁布者。
那么汉字究竟起源于何处呢?历史遗留的这个问题在1899年终于有了突破。清末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患病期间,从药店买来龙骨准备熬制汤药。可是,令他吃惊的是龙骨上面竟然刻了许多符号。精通金石之学的王懿荣大吃一惊,认定这是上古流传的汉字雏形。随后,经过多位学者的研究证明,发现这些龙骨都出土于河南安阳的殷墟。由于这些龙骨主要以龟类、兽类的甲骨为主,所以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
此后,学者们对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专门进行研究,发现甲骨文中使用的汉字有4500多个,已经确认的有近2000个,并得出汉字的字形已经开始从独体趋向合体的结论。由此可以断定,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体系。
1987年,又有考古学者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甲骨契刻文字。这次发现的文字,被认为是中国汉字的雏形。
从河南人仓颉,到安阳殷墟的甲骨文,再追溯到8000年前舞阳的甲骨契刻文字,河南无可厚非地被称为汉字的发源地。
赵孟行书《归去来兮辞》,其书法主张师法晋唐,作品多为表现“二王”书风的行草书。此卷深得“二王”真传,用笔娴熟,起笔藏露锋交错,收笔锐钝有致。虽无确切年款,但综观全卷,遒劲姿媚,一气呵成,可初步断定为五十岁以后之佳作。
且看今朝,汉字的今生
谈及汉字的发展史,不可不提的人物有三个,一个是仓颉,另外两个则是李斯和许慎。
仓颉是传说中的造字始祖,而李斯则是当之无愧的秦时仓颉。李斯,河南上蔡人,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和文字改革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各地依然延续着之前的文字和读音,极为混乱。
秦始皇为了统一文字,便命宰相李斯将周宣王时期的大篆文字删繁就简,整理出一种新新的文字,以通行使用。李斯遵从皇命,改六国文字,制定了通行天下的小篆。这标志着汉字从古体到今体的转变,在汉字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直至汉朝时隶书的出现,小篆才慢慢淡出了历史舞台。
许慎是东汉著名的文字学家和经文学家,是今河南漯河人。许慎发现,很多经文学家在解释字义的时候很随意,与字的本来意义颇有出入。于是,他广泛收集古文经典,并对先秦以前的多家学说进行研究总结,历时22年,终于编撰出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字典——《说文解字》。这本书共收录了9353个字,依部首排序,对每个字的字义、结构、读音逐一作解,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并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科,后世称作“许学”、“说文学”,尊称许慎为“百世之师”,认为他的功绩可与周公、孔子相提并论。
秦汉之后,汉字又出现了不同的演化形体,草书、行书、隶书、楷书、魏碑……多种多样的的书写形式,为汉字这个大家族增添了许多色彩。这些风格迥异的字体,或刚劲有力,或温婉蕴藉,即使只是看字,也可以让人浮想联翩,赞叹不已,甚至演化为一种专门的书法艺术。从这个角度来说,汉字是世界上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
写时,横撇竖捺,笔走龙蛇;读时,响亮清晰,铿锵悦耳。汉字,这种被中华儿女广泛使用的文字形式,经历万千年的变革,终成今日容颜。
欧阳询练习书法最初仿效王羲之,后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尤其是他的正楷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被后代书家奉为圭臬,以“欧体”之称传世。宋《宣和书谱》誉其正楷为“翰墨之冠”。
商朝文字
考古学家认为,中国文字最早成熟于商朝,根据已经出土的文物,商朝人除了将文字用毛笔写在竹简上之外,还会刻在甲骨片、陶器或玉石之上,有些青铜器上也被铸上了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