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星际穿越》自8月2日在内地重映以来,票房一直处于领跑地位,截至发稿时间,该片的重映票房已超6500万人民币,内地累计票房已达8.2亿。
从2014年上映至今,《星际穿越》一直都是科幻迷们津津乐道的硬派科幻片,导演诺兰一向关注叙事的精准性、逻辑的严密性,团队在制作《星际穿越》的时候更是把严谨做到了极致,那么,电影里都有哪些严谨的细节呢?
细节一:严谨的科学血统
《星际穿越》的剧情构思有着严谨的科学血统,它的故事基础来源于斯蒂芬·霍金的老朋友、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基普·索恩,他是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研究领域的传奇人物,同时也是黑洞和广义相对论研究方面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2008年的时候,制片人琳达·奥布斯、基普·索恩以及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三人经过商量,产生了拍摄一部有关黑洞和虫洞的电影,他们对这部电影的定位就是:以物理学为基础,追求科学严谨的态度,要真实可信,而非依靠无限的幻想,于是就有了《星际穿越》这个项目。
细节二:严谨的剧本创作
经过几个月的辛苦筹备,斯皮尔伯格找来好莱坞金牌编剧乔纳森·诺兰编写剧本,乔纳森是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弟弟,跟哥哥诺兰一样才华横溢,曾经编写过《记忆碎片》《致命魔术》《黑暗骑士》等经典电影。
为了编写《星际穿越》的剧本,乔纳森前后筹备了好几年的时间,中间还跑到加州理工学院听了不少相对论的课。后来斯皮尔伯格退出这个项目,诺兰接过导演的接力棒。为了让剧本更加严谨,他找来基普·索恩作为科学顾问,参与剧本创作,为了搞懂黑洞等知识,诺兰在索恩那里恶补了好几个月的课。
更加难得的是,索恩虽然已经是领域里的大佬,但是对于一些不了解的问题,他从来没有一拍脑门糊弄过去,而是回去查论文,跟其他科学家讨论,然后经过一系列的运算,才把最终结果告诉诺兰。因此可以说,整个剧本是建立在严谨的科学基础之上的。
细节三:严谨的故事设定
《星际穿越》的故事背景是未来世界,地球环境恶化,资源匮乏,枯萎病肆掠,小麦、秋葵一茬茬农作物接连病死,只剩下玉米艰难存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吃不上饭。所以男主角库珀一行,不得不去到遥远的宇宙里寻找新家园。
其中枯萎病肆虐地球,导致人类无法继续生存的设定,是被观众质疑和吐槽最多的设定之一,但其实这个设定是经过仔细研究才确定的。
编剧乔纳森在想出这个点子之后,科学顾问索恩特意安排了一场“枯萎病饭局”,邀请了四位生物和农业方面的教授展开了详细的讨论,其中还有一位是诺贝尔奖得主,大家一起头脑风暴之后,得出结论:这个设定在理论上是有可能发生的 。
细节四:严谨的场景搭建
诺兰是个有名的实拍狂魔,向来不屑在电脑上扣绿幕,《星际穿越》里的场景、音效等,都尽量做到了实景搭建、实景拍摄、现场收声,无一不体现着剧组的严谨。
电影里的大片玉米地是剧组花了半年时间亲自播种的,拍完戏,他们还把玉米给卖了,小赚了一笔。飞船也是真实搭建出来的,每一艘重达四吨多,在美国加州建成之后,被拆卸装箱,运往遥远的拍摄地冰岛。沙尘暴的场景也是实拍,道具是大型鼓风机加模拟沙砾,模拟沙砾用的是无毒可降解的生物材料,效果、环保两不误。
电影的音效部分也没有丝毫马虎,穿越玉米地的声音,来自车子一遍又一遍剐蹭玉米;沙尘暴击打车体的声音,来自砂枪向废旧卡车喷射沙石;在冰球上行走的声音,来自鞋子在冰面上的反复踩踏……几乎所有音效都是自然收声,只有极小部分来自电脑制作。
细节五:严谨的后期特效
《星际穿越》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就是神秘的黑洞和虫洞,这些可不是特效师随随便便做出来的CG效果。电影的特效部分来自诺兰的御用特效公司Double Negative。
为了特效的严谨性,该公司的特效总监保罗·富兰克林特地拿来了索恩的研究笔记,让研发团队严格按照索恩的公式重新编写了特效软件和算法,再加上康奈尔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科学家们的通力协作,才制作出有真实感的、符合物理原理的黑洞和虫洞场景。基于这些,基普·索恩还在2015年2月16日发表了两篇研究论文,一篇是黑洞可视化的论文,另一篇是虫洞可视化论文。
正是这些严谨到“爆炸”的细节,才能让电影给人一种真实到震撼的感觉。电影里涉及到的虫洞、黑洞、相对论、高维空间、时空扭曲、引力等生僻的物理概念,基本都符合客观事实,或者说符合人类目前认知的事实。
同时这些高深的科学知识不是浮于表面的炫技,而是尽可能做到让普通观众也能够理解。即使是像我这样的文科生在看完电影之后,也能大致理解其中的科学逻辑,然后在查阅资料之后,进一步加深对电影情节的理解。
《星际穿越》在饱受赞誉的同时,吐槽它的声音也变得多了,即便是再优秀的作品也没法得到每个观众的喜欢,但是就凭制作团队这份严谨和认真,它也值得被尊重。
撰文:土小豆(电影梗博士编辑部),请勿随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