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工仔”到企业家!他背后的故事让人…

他是在杭州的达州宣汉籍企业家,

杭州博信建筑劳务分包有限公司董事长,

达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宣汉县政协委员,

——张国全。

他16岁离开家乡,漂过北京、闯过上海、搞过养殖、工地上做过小工……与同是“打工妹”的妻子一道,经过几十年的共同奋斗,如今成了浙江一家年营业收入上亿元的公司老板,家庭事业双丰收,诠释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人生真谛。

难能可贵的是,张国全事业有成后,不仅带动了一大批“打工老乡”共同富裕,更不忘回馈家乡、感恩社会。修桥、补路、安路灯、修水管,为乡亲们发放煤、米、油、盐等日常生活用品,给村里老年人过节,过年为村民办坝坝宴……凡是乡亲们需要办和想要办的事,张国全都尽力办到,还为家乡脱贫奔康、乡亲们过上幸福生活竭尽全力。

在“优工邦”推广活动上发言

年代印记 抹不去的是乡愁

年代是符号,年代是经历,年代是轨迹,年代是抹不去的乡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悄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唤醒了大巴山人走出大山闯荡的激情,外出务工成为那个时代贫困山区年轻人的追求。

达州,这颗镶嵌在大巴山腹地的明珠,虽然巴文化、红色文化底蕴深厚,但贫穷就像紧箍咒一样,牢牢地套在山里人的头上。在这片土地上的东北角有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宣汉县黄金镇。虽美其名曰黄金,但那个年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哪怕是用锄头把地刨穿,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更看不到一丁点美好生活的影子。房前屋后的大山,到处都是光秃秃的,潺潺流淌的小溪似乎在诉说这里的贫穷何时是尽头。年少的张国全满肚子的馋虫,整天就想找吃的充饥,偶而背着父母偷偷用家里的鸡蛋换了一小袋儿 7 分钱的五香瓜子,连瓜子壳儿都吞到肚子里去了。那悠长的回味一直到今天,都还是张国全心里最忘不掉的味道。别人嘴里5分钱一根的冰棍,是他遥不可及的梦。说起童年,张国全至今仍泪花闪闪。

张国全生于1976年,兄妹三人,他在家里排行老大。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张国全早早地懂得了要为父母分忧解难。在课余时间,他常常一个人往来于普光镇(原为 105)与黄金镇之间,扛着比自己个子还高、装满各种蔬菜的麻袋,走村串户贩卖,赚取微薄的利润,用以补贴家用。

山梁上的碎石子,小河沟里的鱼,树上的鸟窝,家里的小猫小狗,树枝上的野果子,就是张国全和小伙伴们的玩具与零食。有时跟在父母身后去黄金镇赶集,如果那天碰上父母卖鸡蛋顺利,自己兴许还能吃上一个菜包子。捧着热乎乎的包子,鼻子里吸着包子散发出的香气,穿行在背背篼、担扁担的人流中,张国全半天也舍不得往口里送,包子带来的那种幸福与满足感,就仿佛拥有了全世界。赤脚的张国全在黄金镇泥泞的田埂上、在布满荆棘的树丛中、在大山的怀抱里磨砺出勤劳、坚韧、朴实的品性。在经历了一次农用四轮车翻车事故后,这个瘦弱的农村少年,在惊魂未定中结束了他的乡村贩菜“事业”。母亲长年卧病在床,瘦弱的父亲一个人扛着全家人的生活重担,不要说供养三个孩子的学习,有时家里穷得连买袋盐的钱都没有。此时,才刚读小学5年级的张国全对父母提出,自己不读书,回家帮助家里干农活或外出打工,把学习机会留给弟弟和妹妹。这个本应该在学校读书的男孩,含着眼泪别过教室,跟着村里的同乡,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

初生牛犊 闯荡北京险丢命

1992年7月28日,天刚蒙蒙亮,16岁的张国全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带着6个煮鸡蛋,挎着帆布书包,穿着黄布胶鞋,揣着“未来岳父”给的72元钱,告别泪流满面的父母,跟着村里的同伴,乘火车从宣汉黄金镇到了首都北京。一路上,从未出过远门的张国全既兴奋又惶恐。以前别说坐火车,张国全连坐汽车的次数都屈指可数,连当地黄金镇都很少去过。呼啸而来的火车,滚滚的人流,巨大的北京城对这个只有 16 岁的川东小伙儿心里造成了巨大的恐慌与压力,路上饿着肚子省下的煮鸡蛋也坏了两个。

初到北京的张国全在京郊一个养鸡场项目的工地落脚,老板看他年龄小,又有几分机灵,就安排他打扫办公室,端茶递水,帮同事洗洗车,一天工钱7元。只有7元钱一天的工作,张国全也生怕失去。冬天的北京城,到处天寒地冻,张国全和一个工友栖身在棚户区的自行车库里。屋内冰冻潮湿,身上盖的棉被像是一张破渔网,透过被子还能看到灯光。一到晚上,门外呼啸的北风,穿过既不遮风又不挡雨的车库,把屋内的两个务工少年冻得像树上的寒号鸟一样。虽然躺在床上,但全身却瑟瑟发抖。一天晚上,怕冷的两个小伙儿在临睡之前,让屋内的煤球一直燃着,用以取暖。张国全感到身体软绵绵的,一点劲都没有,在半昏迷状态下,强烈的求生欲望驱使他爬出了小屋,晕在屋外的雪地上。冻醒后,张国全全身已经湿透,衣裤上结了冰,手一碰就刷刷往下掉。四周的雪地上到处都留下了他挣扎求生时抓出的斑斑血迹。后来他才知道这是一氧化碳中毒了。

经此一劫,差点丢了性命的张国全又带着疲惫的身心,心不甘情不愿地回到他的故乡——黄金镇沙坝场村。生病的妈妈仍躺在床上不停地呻吟,弟弟妹妹放学回家,看到这个从首都北京回来的哥哥,两双眼睛里满是期待。他们期待哥哥的帆布书包里能摸出一颗廉价的水果糖,或者一支铅笔。可除了同样年少的哥哥羞愧的眼神,就只剩下屋里快凝固的空气……整天在田里劳作的父亲,默默地抽着叶子烟,眼神迷茫,半天才从嘴里挤出一句话:家里就这个样子,你歇几天,还是出去挣几个零花钱……

初心不改 立志创业下杭州

在家里短暂休整了一段时间,1993年春节后,17岁的张国全又背起铺盖卷儿跟着村里的同伴到了杭州。初到杭州,手里没技术,包里没钱,他辗转各个建筑工地。为了省钱,张国全从小工做起,工棚、涵洞、隧洞成了他的家。

靠做小工,干粗活,永远也挣不了几个钱,因此他立志学一门手艺。可是学门手艺又谈何容易,没有文化,年龄又小,找不到师傅,也没有时间……但一切都难不倒一心向上的人。张国全主动对工头说,10元一天的小工工资他只要 6 元,但条件是要让他跟着师傅们学泥工。工头看到这个被晒得全身黝黑的川东小伙的执拗劲儿,同意了他的请求,但前提是要把每天的小工工作做好后,有空余的时间才能去学泥工。

苛刻的条件并没有吓倒一心要学门技术的张国全。每天天不亮,当人们还在享受梦乡的甜蜜时,在江南闷热潮湿的工地上,一个瘦小的身影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铲水泥、担沙子……目的是挤出时间学手艺。虽然双手双脚常常被水泥浆、泡红砖磨出血口子,经常是好了又裂、裂了又好,但张国全内心却异常坚定。每天开工前,他在做好自己的工作后,仍然帮师傅们打下手。在火辣辣的太阳底下,在凛冽的寒风中,开始了年复一年的学艺苦旅。

杭州,这座拥有厚重历史文化积淀的名城,古往今来,都是人们十分向往的休闲旅游之都。西湖边的桃红柳绿、钱塘江的潮涨潮落……几年时间里,张国全没有时间去欣赏它们,当不少人在娱乐玩牌、猜拳行令之时,这个好学上进心怀梦想的巴山小伙,却在工棚里拿着工具,向各位师傅请教,学习砌砖、刮灰等基础技术。日积月累,19岁的张国全已经学会了工地上的各种泥工技术,日工资也涨到一天45元。45元一天,这在当时是一笔很可观的收入了。

在老家与张国全只有一山之隔的恋人何芬,是一位漂亮能干的女孩,她此时在广州一家工厂打工。虽然两人是父母订的娃娃亲,可他们情投意合,心里早已有了爱情的种子。这对彼此魂牵梦绕的小情侣,早就私下商定,待张国全经济条件好点后,就娶何芬为妻。多少个日日夜夜,张国全都朝着这个目标奋斗。

杭州的梅雨季节,一个月最多只能做半个月的工。何芬来到杭州,一时找不到工作,收入锐减的张国全压力很大。但生活的艰苦不仅没有拆散这对小情侣,反而使他们的心贴得更近了。由于不放心何芬一人在家,张国全有时一天要回家看女朋友几次。

1998年正月初,两人回到家乡,用节衣缩食省下的钱在老家办了一场隆重的婚礼。回忆起当年结婚的盛况,已是三个孩子妈妈的何芬脸上泛起了羞涩甜蜜的微笑。

婚后不久,两人又回到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建筑工地。为了让老公看起来有精神,不管多累,妻子何芬总趁丈夫在家午休间隙,把他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借着烈日的炙烤,只有两件衣服的张国全,午后往往又是一身清爽的出现在工地,成为大家羡慕的对象。

1998 年 10 月,这对小夫妻迎来第一个孩子。小生命的到来,给这个小家带来了更大的动力。经过小两口几年的拼搏,不仅有了一定的积蓄,张国全靠着朴实好学,积极上进,乐于助人,逐渐在业界树立了口碑,得到了同行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003年,由于当时的工地承包方业务量大,无瑕顾及到一些小业务,老板看到这个诚实机灵的小伙,就鼓动张国全承接。可是,承接工程需要一笔启动资金,在这关键时刻,妻子何芬毅然回到娘家,求父母去乡里信用社担保,借了3万元的启动资金。

由于夫妻俩为人诚实可信,做事精益求精,首次承接的这个项目很快见效,收入日益增长,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渐渐地,张国全在杭州建筑劳务这个行业慢慢有了名气,在杭州这个巨大的建筑市场上有了一席之地。

工匠精神 成就行业模范

据不完全统计,宣汉县在浙江杭州务工的人员有近10万人,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大多数学历不高,多从事体力劳动,创业的屈指可数。要在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特别难,而要成为行业典范,更是难上加难。张国全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经过十多年的拼搏,而立之年的张国全在 2015 年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公司——杭州博信建筑劳务分包有限公司。

奋斗得来的成功是最幸福的,张国全明白,虽然自己有了公司这个更好的发展平台,但要求更高,社会责任更大了。几十年的经历告诉他,建筑这碗饭不好吃。为了把每一个工程做好,张国全不管刮风下雨、酷暑严冬,每天到工地看望工友,检查工程质量成了他的必修课。建筑施工的每道工序,张国全都了如指掌,没人能打马虎眼。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博信劳务公司的信誉、质量,在杭州成了一张金字招牌。就这样,中建一局成了博信劳务公司战略合作单位;杭州“西湖杯”;“江西省明星样板工程”等荣誉纷至沓来。

张国全和妻子何芬分享获得荣誉的喜悦

金杯银杯不如口碑。博信劳务公司过硬的质量和信誉,在同行中树立起了标杆,不少开发商点名要博信劳务公司承接其业务。目前,公司同时承接工程项目19个,员工近4000人,年收入超亿元。

何芬给施工团队送水果

笔者在博信劳务公司的一个施工工地看到,工场地整齐有序地摆放着各种材料,连地板也特别清爽。负责工程质量监督的人员告诉我们:“江西一施工工地,为了环境的整洁,每个月都会额外请一些清洁工,仅此一项,每天就要增加公司7000多元的开支。”说起此事时,张国全斩钉截铁地说:“多投入这笔钱,值得。我们要的就是诚信,要的就是质量,要的就是口碑!”

使命在肩 前行之路更广阔

离开家乡快30年了,张国全这些年每年都要回几次老家,这里有生养他的山山水水,有他儿时朝夕相处的小伙伴和乡里乡亲,还有辛勤劳作的老父亲及天人永隔的母亲……

提起张国全,72岁的沙坝场村老年协会主席郑碧兴老人情不自禁地为他点赞。道坑大桥的修建、全村路灯的安装、带领村里的年轻人出去务工致富、村小厕所改造、给全村832户人捐食用盐、春节请全村吃坝坝宴、河道堰塘治理、村里的道路监控安装……

都是在张国全的倡议下,村里一大帮年轻人出钱出力,给村民办的实事、好事。郑碧兴说:“说实话,现在我都不好意思给国全打电话说事了,村里没有哪一件事,他没有帮助。”最难忘的是,2019 年腊月二十九,全村上千人,早早来到沙坝场村的村民团拜会现场,乡亲们喜笑颜开,欢天喜地。在人群中穿行的张国全父亲张志贵,耳畔不时响起乡亲们的话语:“张老汉儿,感谢你养了一个能干的儿子哟,我们都跟着你享福。”“国全这个娃娃硬是不忘本的年轻人,老张你教得好……”

听着旁人对自己儿子的评价,张国全的父亲张志贵脸上露出了欣慰的表情,父亲脸上的一道道皱纹,在众人的欢笑中,幸福得快要溢出了蜜。提起这个当时由于经济困难,没有读过多少书的大儿子,张志贵既骄傲又愧疚。骄傲的是儿子没有辱没他老实人的本份,愧疚的是儿子 16 岁就出门打工,吃了不少苦。说到这里,朴实的老父亲眼里泛起了泪花,久久沉默不语。

2020年7月6日,是张国全生命中特别感动的日子,这天,他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看着胸前的党徽,张国全说:“以前呢,我更多的是考虑到自己个人的发展前景,自从入了党,又成为了宣汉县的政协委员,浙江达州商会的执行会长,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说话做事要求自己更严格了,我不能给党旗抹黑,一份光荣一份责任。”

从2018年开始,张国全每年都会以浙江省达州商会执行会长的身份,全力推动商会成员,出钱出力推动达州贫困山区的教育扶贫工作,在扶贫扶智这条路上起好带头作用。

张国全“优工邦”推广活动现场

谈及博信劳务公司将来的发展前景,张国全说:“公司虽然以建筑工程为主营业务,但我深知这个行业发展瓶颈所在。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公司将用一二年时间强力推出‘优工邦’互联网平台。这个‘平台’,它是基于互联网,将开发商、建筑公司、劳务公司、施工班组、老板、工人、建筑保险服务商(保险公司)、建筑律师服务商(律师事务所)、工人培训机构、材料设备供应商等有机串联,从而实现建筑工程信息共享的互联网平台,并通过多维度地获取供需双方间的信用评价数据,建立一个基于建筑工程的信用系统,为供需双方的合作提供一个强有力的信用参考依据,继而规范行业行为,推进双方的紧密合作,推动建筑工程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在此基础上,凡涉及到用工业务,如家政、装修、以及其他‘用工’等,都可通过‘优工邦’,实现供需双方的深度合作。”这是一件浩大的“民生”工程,目前,博信建筑劳务公司公司已投资数百万元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准备今年底在互联网上推广。

巍巍巴山情,滔滔钱江潮。告别美丽的钱塘大地,望着像山一样的汉子张国全,我们的心情久久难平。我们坚信,从大巴山走出去打拼的无数老乡们,一定会涌现出更多像张国全一样的优秀人才,用才智,靠奋斗书写出幸福美好的精彩人生。

记者 | 陈小玲 胡明惠 蒲正杰

原标题:《从“打工仔”到企业家!他背后的故事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