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的圣人孔子,在当世就已经闻名列国,而到后来儒家兴盛更是成为万世师表,只要是中国人,没有不知道孔子的。中国人多少都受到过孔子的教诲,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毕业,再到进入社会,孔子的言论贯穿于一生。要说谁能代表中国,或者说谁最中国,那绝对非孔子莫属。那么,如果我们要去追寻圣人往事,可以从何入手呢?有馆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10幅图,或可解答这个疑惑。
第一张,是“尼山致祷”。这幅画传自清朝,讲的是孔子出生前后之事。孔子先祖是商王族后裔,一直在宋国为官,后来因宋国内乱,孔子的父亲叔梁纥逃奔到了鲁国,在鲁国当了大夫,大概就是一个地方的行政长官。
叔梁纥是鲁国著名的猛将,常年带领鲁国的军队在外征战,后来晚年的时候回到陬邑,与当地望族颜氏结了姻亲,娶了颜氏小女儿颜徵在。因为叔梁纥前面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叔梁纥就非常想要个儿子,于是就带着颜徵在去尼山祈祷求子,其后不久颜徵在果然怀孕,便是有了孔子。孔子的名中有个“丘”,字为“仲尼”,这就是孔子的名字的由来。
第二张,是“职司委吏”,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说的是孔子年少时受到过好的教育,又因为得到了父亲叔梁纥积攒下的鲁国声望,便是很受到朝堂权臣的认可。孔子20岁的时候就为鲁国三桓之季氏看中,派孔子专司掌管季氏账目。在孔子任职期间,季氏的仓廪充盈,季氏的一应对内对外开支,都被孔子管理得清清楚楚。
第三张,是“职司乘田”,讲的是孔子因为管理账目管得好,季氏又安排孔子掌管畜牧养殖之事,这虽然是个类似于弼马温的小官,可是要知道在春秋乱世,因为战争不断,牛马之事就往往很是重要,比如秦国的先祖们就是依靠畜牧之事而受到分封的。而这个时候孔子也不过才21岁,内管了账目,外管了牛马,孔子既掌握了季氏核心,又接触了季氏对外之事,因此后来季氏家臣阳虎要与孔子相争,或也有嫉妒的成分在内。而且,这个时期季氏处于巅峰时刻,在朝中掌握了重权的阳虎,仅仅是季氏的家臣而已。
第四张,是“退修诗书”。这大致描绘的是孔子40岁左右的事情,说的是因为季氏越来越是强盛,就发生了很多僭越公室专权的事情。而孔子作为推崇礼乐的人物,又是季氏的臣子,就极为看不惯鲁国的情况,而终于辞官在家,开始著书立说、开门受徒。当时的鲁国对教育之事还是非常开放的,鲁国除了孔子,还有少正卯等人也在开坛授课。
第五张,是“夹谷会齐”。对于孔子而言,开坛授课也好,传播礼乐也好,终归都是要复兴鲁国的做法,而在朝中为官是最为接近权力高层的方法,因此孔子是没有完全放弃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的。孔子51岁的时候,终于受到鲁国高层的认可,成为鲁国的司空、司寇,“摄相事”,可说除了鲁国国君,孔子已经算是鲁国的二号人物了。
孔子陪同鲁定公去夹谷会盟齐景公。齐景公本来想的是借此会盟之机,派莱人挟持鲁定公后,齐国人再从中调解,以赢得最大的利益,结果孔子不仅自己陪同,还带了鲁国的军队过来,而且会盟上孔子据理力争,齐国要鲁国附庸齐国,孔子则“不返我汶阳之田,吾以供命者,亦如之”,直接在会盟上要求齐国退还以前侵占的鲁国土地。这场会盟,鲁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不仅鲁国国君安然无恙,齐国最后还退还了过去侵占的土地,可谓是弱国强外交的典范。
第六张,是“因膰去鲁”。孔子在鲁国为证,推崇的是复兴旧礼,那就是要绝对的服从国君,可是当时的鲁国格局已经是三桓当政,孔子想要改革,那就是侵犯了三桓的利益,不只是阳虎会反对孔子,就是三桓对孔子也绝对没有好感。因为孔子是鲁国的执政官,按照礼制来说,在郊祭大典后,祭肉应该分一部分给孔子,结果三桓直接无视孔子,“未致祭肉”,孔子一怒之下便辞官远游,开始了这一场浩浩荡荡的周游列国。这个时候,孔子55岁。
第七张,是“作猗兰操”。 歌手王菲唱过一首歌,名字叫《幽兰操》,其渊源来自孔子,是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却“诸侯莫能任”后,途经卫国过山谷之间,喟然自伤不逢时而作了一曲琴曲,是为《猗兰操》。可以说,这首《猗兰操》是传承最为久远的流行歌曲了。孔子周游列国,一方面是为了逃避鲁国的三桓之乱,一方面则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可惜的是,春秋纷争,礼乐崩塌,孔子前前后后后游历了七国,都没有被重用,反而还在多地被人驱逐,这是孔子最终决定要回鲁国的原因。
第八张,是“杏坛礼乐”。 可能孔子游历列国而后才是发现,复兴礼乐终究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或是说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才会退而求其次,找个更单纯的事情来做,那就是以前自己曾经做过的开坛授课。于是,孔子学堂就又重新在鲁国开课了,这里叫杏坛,也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教室,也是最为神圣的一个教室。在这里,诗书礼乐,中国人数千年来生生不息,从小学到老的东西,就在这里慢慢的产生出来。
第九张,是“梦奠两楹”。孔子的晚年,不算悲,不算忧。孔子身边的最亲近的人,自己的儿子孔鲤,还有最喜欢的弟子颜回、子路等都已经去世了,垂老病重的孔子行走于泗水之滨,拄拐叹歌,回看这一生风云往事,回看这一朝乱世纷争,孔子也便卸下了所有放不下的东西,闭上了双眼。
第十张,是“治任别归”。这幅画说的是孔子死后的事情,孔子的家人和徒弟们把孔子葬在了泗水河边,这里是鲁国,是孔子成长和著书立说的地方。当前三千门徒,此时繁衍得更多,无数的门徒们得知孔子逝去,纷纷来到孔子墓前守墓三年,而正是在这三年之间,鲁国人在孔子的坟墓周边筑造了房舍,有的人想离圣人近一些,便是以此地为家,多年而后,此地遂成为“孔里”,是为孔子故里。
举报/反馈

海叔说春秋

43.3万获赞 67.2万粉丝
海叔说春秋,独立历史研究者,豆瓣官方认证
历史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