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是中国古代至尊至贵的象征,它不仅是武器,还可以代表身份、地位、权势、抱负等等。中国剑文化从汉代就开始流传,无论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还是“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都蕴含了中国人对于剑的喜爱与崇尚。
然而在一些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中,想打造一把绝世好剑,通常会有“活人祭剑”的情节。比如《仙剑奇侠传》中的古姜国,唯有用皇室公主的血铸造的剑,才能打败入侵的敌军。
在汉朝赵晔所著的《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中,就有最早的关于活人祭剑的文献,也就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干将莫邪”的故事。这个故事的背景是春秋战国,各国的铸剑技术正好都在飞速发展,由此便有了这样一个神奇的关于剑的传说。
相传干将是吴国著名铸剑师,其妻子莫邪是欧冶子的女儿。吴王阖闾命干将为自己铸剑,使用的材料是来自五山六合的金铁之精,连烧了三个月都烧不化。宝剑无法铸成,干将就必然会被吴王杀死,莫邪便告诉他:“夫神物之化,须人而成。今夫子作剑,得无得其人而后成乎?”
也就是说想要铸成宝剑,必须以人为祭,随后莫邪为了帮助干将,自愿剪去头发、断了指甲,纵身投入了剑炉之中。干将又找来三百个童男童女,使劲地加碳鼓风,终于练出了一阴一阳两把宝剑,阳剑为干将剑,阴剑就为莫邪剑。
在古代祭剑用活人或是动物,都是为了增加剑的“灵性”,这自然是迷信之说法。但其实用现代的科学来解释,活人祭剑也有一定的道理。
在春秋战国时期,冶金技术还不算很发达,用来铸剑的燃料一般都是木炭。这种火焰的温度足够熔化青铜,但是对于铁来说就有点困难了,而人体拥有大量的脂肪、盐分、水分、可燃物、蛋白质等等,这些物质与铁结合,就仿佛经过了加碳变钢、加水淬炼的过程,还可以增加火焰的温度。
照这种说法,其实用动物祭剑和用活人祭剑的效果是差不多的,但古人认为宝剑有灵,用动物未免不够尊重,只有以人铸剑,才能增添其神力。
《吴越春秋》中另一个铸剑师的故事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这个铸剑师为了得到吴王悬赏的一百金,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儿子铸成“吴鸿、扈稽”两把宝剑。后来献剑的时候两把剑混在了众多宝剑中,分不清了,铸剑师就大声呼喊两个儿子的名字,果然“两钩俱飞着父之胸”,就像两个依偎着父亲撒娇的孩子。
当然,活人祭剑的传说只在汉代有所记载,汉之后冶炼技术提高了,这种说法也就慢慢地不复存在了。然而剑文化依旧传承了千年,它是古代尚武精神的传承,后来演变为了各种象征,代表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也成了人们精神的一种寄托。
举报/反馈

历史战争

83万获赞 58.3万粉丝
以史为鉴,以人为镜。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