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乱石铺街”的郑板桥书法,歪歪扭扭、大小不一,为何还被很多人赞美?是丑书吗?
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以号名世,世人多称之为郑板桥,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和清代乾隆年间活动在扬州一带金农、黄慎、高翔等人并称为“扬州八怪”。
我们都知道郑板桥是一位画家,一位非常有个性的画家,一生只画“兰、竹、石”3种画,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尤其擅长画竹子,画竹子已经成为郑板桥的代表,他通过长达四十多年的观察和实践,总结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画竹理论,正符合我们现在所说的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理论。关于画竹,郑板桥曾写诗自述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
除了绘画,郑板桥在书法上也有着很高的成就,郑板桥有两幅书法作品非常出名,一幅是《吃亏是福》,另一幅是《难得糊涂》,商家仿制的这两幅书法作品的工艺品曾销往千家万户,被人挂在客厅、书房,尤其是这幅《难得糊涂》更是出名,虽然这两幅作品的寓意很好,但是这几个字并不好认,字体也不是我们常见的正体书法,甚至一度被人认为是丑书,下面的小字落款也是歪歪扭扭、大小不一,但是正是这种第一眼看起来并不美的书法,却被无数人赞美。
郑板桥的这种书法字体被称为“乱石铺街”体,这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很形象,就像工人用鹅卵石铺的路面,大大小小、参差不齐,和用方砖铺的整整齐齐的路面不可同日而语,郑板桥追求的是一种自然的“乱”,这种字体也被称为“板桥体”,他是把隶书、行书、楷书、篆书的等字体以及绘画的笔法融合为一体,书法风格介于楷书和隶书之间,由于隶书古代被称为“八分书”,所以郑板桥也叫自己的这种字体为“六分半书”。
这种形如乱石铺街的书法,却成为郑板桥的一大创新,这也是他不同寻常的地方,但是郑板桥的“乱”,并不是胡乱的书写如小孩子的涂鸦,他在用笔和字体结构上还是遵循了书法的最基本的规律的,和“乱写乱画”有着本质的不同,他的这种书法之所以被人赞美,正是因为他的书法在形式上打破了传统书法的规矩,但又在一定的程度上遵循了书法的法度,掌握了一个“度”,没有完全逾越书法的规矩。
这个“度”其实就是来自于郑板桥深厚的帖学和魏碑书法功底,他的书法深得汉代、魏晋书法的高古之气,对于大字《瘗鹤铭》有着很深入的学习和借鉴,他曾学习汉魏蔡邕、钟繇,北宋黄庭坚以及明代徐渭的书法,将楷书、隶书、篆书杂糅的同时,还加入国画的用笔,“以书入画”的同时也能够“以画入书”,别具一格非常个性,被人赞美为:“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翻。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
从这幅郑板桥的行草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深厚的帖学书法功底。
郑板桥的书法被人赞美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他的书法对于传统帖学书法的突破,清代中期,帖学书法风格逐渐萎靡,人们更加喜欢工整、标准、美观的馆阁体书法,文人士大夫都写这种字体,书风千人一面,难免让一些书法家感觉视觉疲劳,从而想要寻求一种突破,郑板桥也参加科举,当然也是深谙此道,是擅长馆阁体书法的,不同的是他发现了碑学这一个突破口,走了出来,写出了自己的个性。
郑板桥对联书法“藏书何止三万卷,种树须教四十围”
你觉得郑板桥书法如何?是“丑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