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了解海子,但你一定读过他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诉说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表达了他对孤独的独到理解;“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表现了自然对人类心灵的慰藉。
在他短短26年的人生中,他创作了许多首诗歌。他的诗中充满了对生命、对死亡的思考和领悟,他在诗中反复描摹村庄、田园、麦地……也正因此,有人认为海子是中国最后一个田园诗人,还有人说他是“人类文明的殉葬者”。可这样一个诗人,却在他26岁时,选择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海子,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是当代青年诗人。海子自小在农村长大,四岁时就参加了公社的“毛泽东语录背诵比赛”,展现了惊人的背诵天赋。1979年,15岁的海子就考进了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就开始了诗歌创作。
从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海子被分配到了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从事教育工作。在此期间,1985年,他以海子的笔名发表了诗歌《亚洲铜》,这也成为了他的成名作。他的诗歌充斥着浪漫主义精神,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对于生命的世俗和崇高的激动和关怀。这样一个年轻诗人,给文学界注入了新鲜活力,可这样一个鲜活的生命,最终还是陨落了。
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身边只带了四本书:《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
海子走了,关于他自杀的原因却众说纷纭。许多人都十分困惑,写出如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般充满希望的句子的海子,究竟为何选择了自杀呢?
海子生前的挚友西川说:“要探究海子自杀的原因,不能不谈到他的性格。他纯洁,简单,偏执,倔强,敏感,有时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谈起海子自杀的原因,海子的感情生活或许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他自杀前的星期五,他去见了自己的初恋女朋友,她是海子一生挚爱的人,但最终他们分手了。海子最后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她已经建立了家庭,对海子的态度也十分冷淡。同时,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诗歌上的、情歌上的、生活上的,种种因素的积压,加上诗人的情感较为敏感,海子得了抑郁症,最终没有走出黑暗的他,选择了走向死亡。
海子去世之后,给他的亲友们也带来了情感上的巨大冲击。在他随身携带的遗书里说:“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以前的遗书全部作废,我的遗稿全部交《十月》编辑部骆一禾处理。”他将自己身后最重要的事托付给了自己的挚友亦是兄长:骆一禾。
骆一禾忍住悲痛,陪同海子的家人赴山海关处理后事。而后为了处理海子的诗作,可谓是呕心沥血,他和西川分工处理海子的诗歌。
在海子去世后的一个月里,骆一禾争分夺秒整理海子的长诗,并为他的长诗作了序。他甚至放弃了出版自己的书,把书号给海子出了诗集。在此期间,他还在高校间奔波,为海子演讲;他和西川为海子的父母奔波募捐;在北大为海子组织了诗歌朗诵纪念会。
那些日子,他的精神状态已处于极大的崩溃之中,那段时间他很少吃饭,每晚都熬夜整理海子的手稿,身体状况也十分糟糕。在5月13号,他完成了《海子生涯》这篇文章,而在当天夜里,他就倒在了天安门广场上。颅内大面积出血的骆一禾,在持续昏迷中,在31号于天坛医院去世了,随海子而去。
海子去世后,诗人邹静之曾记述骆一禾一次参加聚会的情景:“他不断地喝酒,几乎不吃饭菜,怕他醉时,已经劝不住了,夜里送他回甘家口的新家时,他说:‘我要这样,海子死后我太沉重了,我要把这些吐出去。’”由此就可以洞见,骆一禾与海子的感情多么深厚。骆一禾去世后,有人写过一篇关于他的纪念文章,里面有这样的句子:“一个温中带刚的诗人,一个完美恋人,一个可以为了朋友耗尽自己精神的人,骆一禾离开了,像是一首挽歌。”
我们惋惜于海子的离开,这一颗巨星的陨落,是整个文学界的巨大损失。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感慨于海子和骆一禾的深厚感情,而这情谊是无法叙述的,也是旁人所无法理解的,或许只有海子的那首诗《早祷与枭》可以窥见一二:“呀,谁愿意与我,一前一后走过沼泽,派一个人先死,另一位完成埋葬的任务。”也许,只有他们能互相理解彼此,也许在另一个世界,他们又能讨论诗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