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漾濞县淮安村:家庭农场激发种地活力
小满已至,漾江两岸,农民放水栽秧,流水潺潺,农机轰鸣。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漾濞县苍山西镇淮安村村民李路明正在田间忙碌。他介绍,家里有5亩承包田,跟村子里几户人家转包了18亩。一共种了23亩。小春种洋芋,一个星期前刚收完,都是老板到田边来收,挖完也就卖完了,价格从最初的一块二到后期八角一斤,总共卖了九万多点。这季种水稻,漾濞优质软米这几年也都不愁卖。
李路明全家6口人,父母年纪大,父亲患有很严重的帕金森综合症,两个孩子还在读书。家里就他和媳妇两个劳动力。记者问他两个人种二十多亩地,管得过来吗?
李路明介绍,现在种田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家里有旋耕机,联合收割机,开沟排土机,土豆收获机等六七台农机。一台小型联合收割机一天可以收十多亩。“我收完自己的,也帮周边的农户收。”
现在种庄稼,要按传统方法种,投入最大的一块就是人工成本。农忙时,找工更难,工钱更贵。机种机收,效率高。买农机还有购机补贴。
李路明扒拉起手指,向记者粗略算了一笔账,23亩田,一年种两季,小春种洋芋,以单产2000公斤算,今年的均价在1.8元—2.4元,毛收入将近10万元。水稻单产最低也有500公斤,加工成大米350公斤,这几年漾濞优质软米价格稳定,每公斤8元不会少,总产值也有6万多。一年下来,刨去各种成本,粮食生产这块能搞到9到10万元。
“淮安村是漾濞粮食主产区,农田基础设施相对好,人均耕地拥有量在全县排前列,但产业单一,村里很多人选择外出务工、创业、做生意。”苍山西镇淮安村村主任庄建英介绍,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土地无法实现大规模机械化集约经营。很多人觉得专业在家务农增收难,外出又舍不得家里的土地,就出现了三五户人家的土地通过代种、出租、转包、流转等不同形式归给一人家种,形成少则一二十亩,多则三五十亩的小规模家庭农场。村两委班子觉得,这种经营模式既解决了专业搞种植家庭土地不足,又解决了外出务工家庭的后顾之忧,土地资源也被很好利用。两全其美,值得推广。通过积极引导,淮安村这样小规模家庭农场已经有30多家。
云南网记者 博达 通讯员 杨晓洁 摄影报道
举报/反馈

云南网

212万获赞 9.3万粉丝
世界看云南的窗口 云南看世界的视角
云南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