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扶沟县是河南省产粮大县,其独特的土壤、气候和地势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越条件,历史上归属多变,名人辈出,是农业和精神上的红旗。
摘要由平台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河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大省,是全国人民眼中公认的“粮袋子”,每年为我们国家输送着数亿斤的粮食,为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保障。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河南省这座农业生产的金字塔上,有一个县城是作为这座金字塔的塔尖之一的,这个县城,便是隶属于河南省周口市的扶沟县了。当然,相信大多数读者很可能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县城的名字。
可以这么说,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可是大有来头。扶沟县以前被叫做“桐丘”,现在叫法的来源,是因其管辖范围内有个扶亭,又有个侑水沟,这两个地方各取一个字,就有了扶沟的叫法。早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商时期,就已经有了关于扶沟县的记载。在当时,扶沟位属于中华九州之一的豫州,西周几百年间又经历了郑国和魏国的轮番争夺,最终在秦设郡县时归属于三川郡。由于该县城产粮能力实在太好,所以在统治者的眼里太过抢手,秦朝之后的归属变迁就不详细提说了。可以就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变迁来管中窥豹一番:1949年这个小县城被淮阳专区“拿下”,1953年被许昌专区“夺走”,1965年又被周口专区“抢来”,最终才有了今日的格局。
扶沟县,之所以这么抢手,当然是因为其令人瞠目结舌的产粮能力了。拿2004年的数据来说,扶沟县的农业生产获得较好收成,农村经济在调整中稳步发展。即使是秋季遭受严重涝灾,但粮食生产仍获得较好收成。粮食总产量达到37.7万吨,比上年增长6.9%,其中夏粮33.2万吨,增产1.3%,创历史新高。棉花总产量28552吨,增产50%。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质小麦、无公害蔬菜等高效农产品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2万公顷,占小麦种植面积的38.7%,提高0.7个百分点。蔬菜种植面积1.51万公顷,总产量69万吨,增产0.8%。
那么,这么强大的产粮能力是从何而来呢?
首先,因为其绝好的土壤条件。扶沟县的土地虽不及东北的黑土地,但由于气候等多方面的综合原因,这个小县城的土地基本上可以实现一年3熟,也即是一块地的粮量相当于3块地。由于是冲积平原的土壤,所以里面的沙砾石块含量极低,比北方其他地区的土壤不知好了多少倍。
其次,是因为绝好的气候条件。由于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这里的雨水不像黄土高原那么狂躁,要么旱死要么涝死,也不像西北那么干燥,而是不多不少刚刚好,简直是农作物生长的天堂。而且重要的是光照也十分的充足,此举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形成,使得农作物不仅仅是产量高,而且质量也高。毕竟富含的淀粉要比光照不充足的地方高出好几倍不止。
除去这些因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扶沟县地势平坦,十分适合机械化作业以及大规模种植。有读者可能会问,机械化在现在有用,但古代没有机械,这点显然不成立。其实不然,机械当然不止是拖拉机,耕地机这些,古代的耕牛也是一种古典的机械:在平坦的地势行走,牛不容易崴到脚,而且拉得更快,自然效率更高。所以,地势平坦这个因素,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对于农业生产,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个虽名不见经传但条件优良的小县城里,还诞生过许许多多有名气的人,如:宋代的理学家程颢、近现代著名抗日英雄吉鸿昌等都是扶沟县人。他们都为丰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做出来巨大贡献。由此看来,这个小县城真是名气不大,但来头不小。毫不夸张地说,扶沟县不仅仅是农业上的红旗,还是中国民族精神的红旗。
文|南书房|区域史篇
感谢观看由「南书房」带来的独家原创文章,觉得不错的朋友,不妨点个赞、转发一下。如有不足之处,还望诸位多多指正。
举报/反馈

南书房

405万获赞 77.5万粉丝
以专业的眼光让文字更加有趣
乘风计划作者,作家,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