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招生季又开始了,最为麻烦的应该是小学入学报名。我是其中一分子,小学报名从身份证、到户籍、到住房,似乎之前我们认为所有特别重要的个人隐私信息,在小学入学报名这个平台上一文不值,甚至一个不小心,宝爸宝妈们还得倒贴着,去向那些陌生的地方提供自己这些东西。娃要进入人生中第一个全日制的读书阶段,所以从被通知可以报名时起,育娃群也势必有一波超大的刷屏浪潮袭来,无论群先前是多么死寂。
幼升小,这前前后后涉及了太多的东西,早教,幼教、启蒙、房产、收入等等,那么小学到底重不重要呢??
读过育娃书的人,一定会知道,从0岁到6岁,娃有各种各样的敏感期,口欲期、肌肉敏感期、语言敏感期、自我意识等等……,而到了6岁或者过了7岁。还有敏感期么,我们该怎么带娃?标准答案已经很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大批量的作业课外书,家长关心最多的是“作业写完了么”“英语读了么?”“唐诗背了么?”却很少有人去关心“在学校玩得开心么”“交到了几个好朋友”。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刚好看到某群里转了一个图片,有几个点看看读者有没有中招:
很形象吧。其实从网上的各种带娃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家长心里最初怎么看待小学,都会对孩子的表现给予极高的关注,有的还会产生严重的焦虑。所以,小学是重要还是不重要,事实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而我在这里想问的是:初中重要么,高中重要么,大学。30岁到40岁重要么,40岁到50岁重要么??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无论如何,处在其中的人一定会极为的重视。
所以,小学到底重不重要?已经不是什么问题。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所持有的执念以及如何面对现实与执念的差距。比如在孩子成绩不好时,在孩子说谎时,在孩子受到伤害时……(其实这种矛盾是贯穿我们一生的)
我和自己的孩子说过:“等你十八岁了,爸爸就交卷了”。而我自己深知,自己交卷的时间可能会比这个早很多。没有谁在考试的最后一秒还在拼命的答题同时还能取得好成绩的。这里开个小差:接触的人中,有很多人,孩子到了三四十岁了,做父母的依然事无巨细的干涉和管束。我想说,醒醒吧,你早交卷了。所以在家长育娃的有效期内,每个阶段都是很重要的。关键是我们教什么,怎么教。
我们为了娃,会寻找一个学区房,或租或买,为娃提供一个读书最方便的栖身场所,但我们有没有为了娃的心理健康提供一个最快捷的舒适之地。有没有引导我们的子女去主动锻炼并储存可以厚积薄发的内在驱动力和毅力。在子女还没有叛逆的时候,除了学习,我们关心孩子其他方面在全部精力中的比重能有多少?
不过写这篇文章目的不是为了散播焦虑。如果真的有焦虑的家长,不防去看看《教养的迷思》这本书。孩子将来什么样,和家长有关系么?一定有。关系大么?不太大。我很推崇的一句话,终身努力,便成天才,门捷列夫说的。这句话可以应用的人一生的方方面面。有幸读我文章的人,建议把这句话牢记于心并将其告之于娃,尽可能地使其内化。
所以,小学重不重要,很重要,同时人生每个阶段都很重要。在我看来一生持续不断努力的过程基本就等同于成功了,也许在别人眼里也仅仅达到平凡这个分数。可那对我们又有什么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