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娱乐圈中人写通稿,喜欢把那些颜值高、流量大、国民度人气高涨的女明星称之为“花旦”。
一般认为,自2000年左右,媒体戏称赵薇、章子怡、周迅、徐静蕾四位为所谓“四大花旦”之后,“花旦”的称号,才开始广为人知的。但是,太阳底下哪有新鲜事呢。“花旦”这个称呼,根本不是什么新鲜词汇,且在历史上源远流长。
我们现在热衷用它,不过就是中国古老词汇的又一次“回魂”罢了。
“花旦”,从语源历史看,指的是传统戏曲中的女角。古典戏曲,人物编排比较固定化,通例分为“生末旦净丑”五类,“旦”就是其中的“旦角”。
旧社会,梨园戏曲圈是没有女演员的。因为传统时代,女人不能抛头露面,而民间戏剧所要演绎的,本身就是社会生活中的人事,女性人物不可能缺的了,于是就找了俊美的男性来扮演。虽然到了清末同光年间,上海有个叫李毛儿的班头,开新立异组织了一个女子京剧班社,时称“京剧髦儿戏”,但是“旦”的名角几乎全部清一色还是男人担当的,比如民国时代梅兰芳、周信芳等并称的“四大名旦”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了——现在人常说“男人妖艳起来没女人啥事”,真是未尝没有证据吧。
我国的传统戏曲成熟于元代,杂剧中就已经有了“旦”角的名目。我们熟悉的《窦娥冤》,里面的窦娥女士就是正旦饰演的。但这才是比较明确后的历史。假设要追本溯源,其实“旦”角的出现,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了。特别是随着古典戏剧的兴起,“旦”这个词很自然地演变成为在其中唱功很重的女角的代称了。
特别是后来的民国时代,梅、程、荀、尚等“四大名旦”奋发努力,脱颖而出,旦行当仁不让地成为观众情感和兴趣天平的倾斜所在,隐然为中坚,久占梨园最高位置,名伶辈出,以至于社会纷纷说,“要吃饭,一窝旦”,“缺旦戏难演,无旦不成班”。所以,现在娱乐圈重新找回“花旦”这个词,倒也是恰如其分,也是深合中国传统旧称的。
我们这些吃瓜群众乐滋滋排出来的什么”四老花旦”,“四小花旦”之类,其中的“花旦”指的就是过去所谓的“当家花旦”:姿色美丽,演技聪灵, 观众缘最好,流量汇聚最强,说白了就是这个行当乃至观众心目中的台柱子位子,至于配不配,所见不同,就不好说什么了。
唯一有异的是,现代观念支配下,“花旦”就不再需要由“臭男人”来越俎代庖了,它真正回到了“女儿身”——虽然也有人说鹿晗、杨洋他们完全可以胜任。
也就是说,含糊一点而言,过去的“梨园”戏曲圈差不多就是现在的娱乐圈。只是那时的“花旦”可远没现在的赵薇、赵丽颖这些“花旦”风光、有地位。彼时的“梨园子弟”,虽然出名了可以像现在的明星一样名利双收,但到底是属于社会“低贱行业”,所以那时的“演员”被称为“戏子”——前段时间,唐爽骂周立波时这个词曾再度在公共平台重浮水面。马未都在节目就吐槽说,如果说点不恭敬的话,过去的梨园“旦角”,其实跟我们现在称娱乐圈人“娘炮”一词一样不雅。
而“旦”角尤其特殊,多少也有点予人以“暧昧”甚至是病态的感觉。主要原因在于,“旦角”是女角,却一直由男演员出演,这些人必须在非常幼小的时期就接受严酷的训练,学习女性的形态,这样长年累月下来的性别主体错位,往往会造成“旦角”男演员成年后心理上的畸形,这一段电影《霸王别姬》里的张国荣就演绎得淋漓尽致;
还有就是,梨园属于走江湖的行当,来来往往都是三教九流,加之晚清以来社会风气不佳,整体审美意识怪异,集体性心理多少有点扭曲,男旦如果没有混出名堂的往往生存堪忧,所以当时男旦多要“兼职”从事所谓“堂子相公”生意赚点外快,经常也要出演一些掺杂有色情意味的花旦戏即“粉戏”来博取人气,说白了就是要以色相娱人。
以至于,旦角行当的道德风评一直都不大正面。连我们现在说的“娼”,本意就是唱戏之人。
因此,民国时代的文化界大佬,很多也都对传统戏剧及“旦角”表演极不满意。
周作人认为,“旧戏”非常野蛮,“旦角”非常病态,这些东西就应该一锅端废掉;他的哥哥鲁迅更狠,他专门怼梅兰芳旦角大师,讽刺挖苦他说,““中国最伟大的艺术就是男人扮女人”,还说,“异性大抵相爱……最可爱的是男人扮女人了,因为从两性看来,都近于异性,男人看见‘扮女人’,女人看见‘男人扮’,所以这就永远挂在照相馆的玻璃窗里,挂在国民的心中”云云。
这些突如其来的“投枪匕首”,把梅兰芳先生整的不知所措,当然也气的头上冒烟,只是写文章又干不过人家,后来鲁迅老夫子地位又如日中天,无可奈何,只好终生都对“鲁迅”这个名字沉默以示抗议。对于演艺人员,从鲁迅到周作人,甚至到马未都,精英文化人多少都带有点偏见的。
只是,换到现在,资本早就话事一切,“娱乐圈”早已不是“娱乐”那么简单,鲁迅若活着,只怕也不敢这么造次顶撞吧。
举报/反馈

刘宅宅哦

34.7万获赞 4.9万粉丝
瞎写文史,乱评人物,品鉴好书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