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曰切,象曰瑳,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论衡》
(一)骨,生命的底色
史前时期的远古人类,对于骨头的认知应该有两种来源:一种是荒野中生命终极之后的自然白骨化,另一种则是宰杀猎物后显现出来的生命底色。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时代,“以骨作器”的文化传统,可以被大致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三类,而这也成为当时人类除了石器、陶器之外的重要依仗。
①骨针与鹿角
很难想象,在距今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已经能够磨制出如此精美的骨针,它不仅表明人类的骨器加工技术更加精细化,也是当时古人类可能借以缝制兽皮服饰的有力证据。
除此之外,骨针也是人类审美的一次飞跃,因为一枚小小的骨针上,呈现的还有极为成熟的钻孔技术,这在雕刻史上意义非凡,正如傅天仇所言:“钻孔,是人工找到深度和厚度的劳动。钻孔突破平面,是三维空间的第三空间,是雕塑造型的基本因素,也是立体装饰的开始。
除了向骨头内部空间的发掘,骨器的平面空间也被古人充分利用起来,距今1.3万年的河北兴隆,就发现了一件赤鹿角残段,可能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原始刻画艺术了,上面用阴线刻画了三组图案。
第一组由直线和斜线纹组成,第二组由密集的平行线组成,第三组则是四条密集曲线构成的对称图案。不仅鹿角上有纹,刻纹之上还特意染成了灵魂的颜色即红色,这说明极有可能与古人类狩猎的巫术仪式有关。
②骨铲与骨梳
当古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之后,定居的农业生活以及家畜饲养的流行,使得聚落人口数量大增,而人们的生产活动范围逐渐扩大、生活品质也有所提升,而此时金属材料在早期尚未被人类认识并广泛采用,于是骨器也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石器和木器类工具的不足和缺陷
在距今6千年前的半坡文化中,出土了以兽骨做成的生产工具即骨铲,这些骨铲无疑属于耕作工具,一般多以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加工而成,因为骨铲在使用中容易损坏,所以出土数量并不算多。虽然叫做铲,但形制上已经很接近后来常用的翻土工具耒耜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远古先民也不例外,江苏刘林遗址,便出土了距今6千年的两把骨梳,属于大汶口文化早期。这把骨梳用兽骨制成,外表扁平光滑,另一面有刀刻痕,梳背微带弧度,有磨痕,有4个梳齿。可以说,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用具,梳刷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程度可能要远超于现代。
(二)象,齿亡的哀荣
象牙以其洁白细腻又便于加工,从而将其他牙器远远甩在身后,但这也注定了独属于大象的悲哀与荣耀:它被精心保管、制成装饰品或奢侈品,且被社会中的少数人群所占有
而史前时期的其他牙器就不同了,基本上是以兽类动物锋利的犬齿制成,其种类也主要是成为人们用以狩猎或者战斗的刀、投枪头、锥以及匕等。
值得一提的是大汶口文化,或许是因为大汶口人群本身便有“拔牙”的习俗,所以他们对于动物的牙齿也格外关注,其中最典型的,便是獐牙勾形器象牙梳子
这件獐牙勾形器高11.4厘米,由獐牙和鹿角质扁圆柄组成,上部左右嵌入獐牙,柄下端有穿孔。如果没有了柄上令人费解的刻符,它或许只是特殊但不神异。关于这些符号,熟悉《易经》的人难免不惊呼出来,这不就是八卦的卦象吗?所以中科院的王昌遂和武家璧两位教授,在研究之后给出解释:
“骨器上的刻符是八卦符号无疑,前两个是卦象,第三个字是合文表示上下,全部合起来表示“天上地下(神祗)”
真的很难想象,传说中的八卦卦象在此时就已经产生?那么拥有这件獐牙勾形器的主人可能正是巫师之流。
比这件勾形器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件镂雕旋纹象牙梳,因为它上面的刻画不仅出现了卦象,而且还是一组十三个,形成一个旋转的“S”形。怎么解释又是一个问题,有人说:“这个‘S’形图案正表示了天地乾坤、阴阳变化之意,可以看作是中国最早的阴阳八卦图”。
毫无疑问,在六千年前的远古时期,此时还没有成熟的金属制品,而要把象骨刻成这样整齐的梳齿,上端凿穿形成三个孔,以及镂雕出十三个“卦象”来,其操作难度可想而知,这或许不是一件日常生活用品,是一个便于携带、以其齿插于头上发间,可以随时作为仰观天象、俯察万物使用的神器吧。
(三)玉,石头的极致
古人对于玉的认知是从石头开始的,“石之美者为玉”,这些亮晶晶或者温润的石头异类,在成为“玉器”之前,一定存在着一个“玉石分化”和“玉被认定”的长期过程。当它从普通的石器中脱颖而出、不再承担作为人们生产、生活工具的职能,便被注入了更高一级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
玉石分化与玉被认定从何而起?阳Sir以为至少应该包括两方面内容:
其一,人类审美的不断提升;
其二,特定治玉方式的出现;
第一点关乎人们如何将玉从一堆石头中辨认出来,出于人类自发的原始美感,他们会有意识地去追求美的事物,所以石头堆中那些看起来颜色鲜艳、质地温润或坚硬的“玉”就自然而然逐渐被发现,而人类在加工上除了以实用为主外,也将其做得十分小巧玲珑,甚至经常会被用来做可佩戴的小型饰品,以其中蕴含的美感和智慧来吸引异性。
第二点则与不断发展的石器工艺密切相关,准确来说是“细石器”工艺。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打制石器开始,人们便已经开始了对石料鉴别、选择以及石料性能、结构的不断熟悉,而这一项工作则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达到高峰:因为对于细小石器的精细化加工,势必会运用到更为复杂的加工技术,或许以砂为介质的间接研磨的治玉之法正诞生于此时。
(四)石,时代的标志
从字面上理解,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分别,便在于石器的“旧”和“新”,当然这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那样:刚做出来的就是新石器,而用的久了的就是旧石器。它是以石器的加工技术来体现的,即“打制石器”大多是用石块敲打出来的,而“磨制石器”则是将石器局部或通体磨光
实际上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分别,还以陶器烧造、定居农业以及家畜饲养为特征,但不可否认的是,“新石器时代”这一名称本身,就突出了磨制石器的重要地位,这个时间点则以史前一万年为界。可以说石器磨制工艺的加入,极大地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在进化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而对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而言,南北方巨大的地理环境差异,也让他们的人工制品形成两个旗帜鲜明的石器工艺系统:即北方的石片石器—刮削器、南方的砾石石器—砍砸器系统
关于差异,其实很好理解,毕竟北方地区多是草原荒漠地带,这里的古人类赖以为生的是采集和狩猎活动,而且狩猎的比重可能占得会更多一些,因此如何捕获和处理猎物就很关键,而这种用于切割和刮削的尖状器和刮削器就应运而生,它可以刮削狩猎用的棍棒等竹、木工具,也可以用来刮割兽皮和兽肉。
而南方地区,河湖密布、植被繁茂,对于这里的古人类而言,虽然同样是采集狩猎活动,但更多是森林模式下的采集互动,所以用以劈砍的砍砸器和用于挖掘块茎植物的大型尖状器,无疑是最为趁手的生产生活工具。有学者做过实验,用一枚重约450克的砍砸器砍伐直径9cm的杨树,用了10分钟即砍断。
南方石器系统的“砍砸器”
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性特征“磨制”,其实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萌芽,正是之前我们所说关于细石器加工技术,但当时主要是用来制作骨器和装饰品。到了新石器时代初期,一开始的局部磨制主要是为了刃口锋利,再到中晚期的通体磨制,显然就多了几分人类审美观念。
事实上,当人们大规模制作各种磨制的生产、生活工具,才真正昭示着新石器时代的来临。而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南方特有的“一套”木材加工工具,即“斧锛凿”。由此而产生的木材加工技术变革则为史前的居住革命埋下了重要伏笔。
结语:“切磋琢磨,乃成宝器”,这句话对于史前人类而言太适合不过了:在对抗大自然的这场残酷战斗中,骨、象、玉、石的使用与制造,即“善假于物也”,不仅改善了生活、提升了审美,也让人与猿从此相揖别,并大踏步走上了进化的快车道。
举报/反馈

阳Sir的考古之眼

17.8万获赞 9.2万粉丝
考古学之眼,看大千世界!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