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但凡朝代更替,传国玉玺就成了皇帝们最渴望得到的“神器”,在古代它是皇权的象征,在现代它要是还存在,那肯定是最顶级的文物,国宝中的国宝。关于传国玉玺,历史上有真实的记载,也有数不尽的传说,但如果真的出现,恐怕没人能真正说清楚它到底长什么样子。
已经失踪很多年的传国玉玺,突然出现在欧洲,就很让人感觉不可思议。有位荷兰籍华人叫李汉斯,是一位收藏家,也是考古学者,他介绍几年前在印度尼西亚的一座寺庙中,发现了祭坛上用红布盖着一方玉玺。
他花重金将玉玺买下后,带回荷兰花费数年时间研究,发现这就是传说中的“传国玉玺”,并声称这是一个改变历史的发现,有何证据?
在记者求证此事时,李汉斯给这方玉玺的来历说了个全新的观点,他说传国玉玺其实是从明代失踪的,靖难之役后,朱允炆一路逃到泉州开元寺,并从泉州搭上一艘货船逃到印尼隐居,他随身带着传国玉玺,去世后就留在了印尼。
李汉斯还说朱棣让郑和下西洋,实则还有寻回传国玉玺的隐藏任务,但郑和没找到,时隔600多年却终于被自己发现,希望在有生之年能把这件“国宝”捐献回中国,以完成自己的一个梦想。
当然这种说法没有任何正史记载,历史上关于传国玉玺的失踪,最主流的说法是后唐末帝李从珂引火自焚后失踪,宋代之后的传说大多已被证伪。而且从李汉斯拿出来的玉玺实物来看,国内专家给了一个评价:假得太离谱!
专家解释,此玉玺除了文面的鸟虫篆做的有那么一丁点像,其他特征和传国玉玺差别太大,其材质粗糙杂质过多,看不到沁色韵味,文字刻得歪斜,上方一尊“神兽”显得不伦不类,很明显是臆造的赝品。
有人质疑,专家也没见过真实的传国玉玺,为什么能下此定论呢?其实从史籍资料上,能大致猜出玉玺真实的样子。
史书上第一次记载传国玉玺是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刘邦入咸阳时,秦王子婴迫于压力率众投降,并献出了皇帝玉玺。后来在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元后传》中,玉玺的正式名称才叫“传国玺”。
而关于传国玺上面所刻的文字和材质,是《后汉书》中唐章怀太子李贤引用了东汉初卫宏的一段注文,卫宏介绍传国玺是由蓝田玉制成,背面是五条螭龙盘绕,文面由秦丞相李斯书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
由几个正史记载的证据,可知传国玺并不是由和氏璧制成的,古代的玉壁都是呈扁圆形,中间还有个大孔,不可能改成玉玺的样子。而这个“谣言”的始作俑者是北魏的崔浩,他在《汉纪音义》中第一次把和氏璧和传国玺联系在一块。
和氏璧的记载最早出现在《韩非子》中,产地在楚国,而盛产蓝田玉的蓝田是秦国的辖地,所以两大至宝根本没有交集。蓝田玉有白色、米色和绿色等多种颜色,从考古出土的各种蓝田玉制的文物来看,多为绿色,所以古人应以绿色为正。
到了《三国志·吴书》中,有记载“方圜四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与卫宏的记载吻合,因此王莽篡位导致元后摔坏玉玺的事应该是真的。而“方圜四寸”是说正方形四边的周长加起来为四寸,也就是说长度应该是当时的见方一寸,约合现在2.3至2.4厘米。
不过用黄金补缺角是《三国演义》里的故事,真实性存疑。还有个传说,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之后,在传国玉玺的背面肩上刻下“大魏受汉传国玺”七字,但这是1500多年后《辽史》的记载,真实性也大打折扣。
综上所述,真正的传国玉玺,大概是一手可握的小印,材质为蓝田玉,通体绿色,上方五条龙盘绕,文面“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字体是虫鱼篆或鱼鸟篆,缺一角很可能未修补,自李从珂登楼自焚玉玺消失后,如果它还在,上面应该有焚烧痕迹。
李汉斯找到的这件玉玺,上方还刻有“中平二年”等字样,中平二年是汉灵帝的年号,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汉灵帝在传国玉玺上刻过字,加上各种特征完全不吻合,所以这件玉玺应该属于最低级的赝品。历史上自宋代开始就不断有“献玺”的故事,但无一例外全都被证伪,至于真正的传国玉玺如今在哪,恐怕永远是个谜。
举报/反馈

收藏大视界

72万获赞 7.8万粉丝
关于收藏,历史,文化的优质好文!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