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12 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至今仍未扑灭。在本次新冠肺炎治疗中,中医充分彰显出特色和优势,并可在全程发挥作用。目前,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已由从参与者变成了主力军。本文从中医角度解读此次疫病的病名。
新冠肺炎是西医的病名,中医对于新冠肺炎是如何命名的呢?本文详细分析各家观点。
(一)疫病
“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症状相似。”描述了传染病暴发流行的特点为传染性强、症状相似。中医将此类疾病称之为“疫病”。毋庸置疑新冠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这已经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所认可。
(二)湿疫
一则,不少临床一线中医人都发现,新冠肺炎患者的舌苔普遍呈现厚腻腐苔,湿浊之象很重;
二则,武汉地区入冬后阴雨连绵,气候潮湿,呈现出湿浊外盛的状态;
三则,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认为:“温疫白苔如积粉之浓,其秽浊重也,……此五疫中之湿疫”。目前中医界普遍认为,此次疫情属于疫病中的湿疫。
(三)是湿毒疫、寒湿疫,还是湿热疫?
此次疫病患者有湿浊内滞的基础上,还有偏热、偏寒与毒邪的不同,由此表现出或是寒湿疫,或是湿毒疫,或是湿热疫的不同。
有人认为,新冠肺炎属于“湿毒疫”范畴,指出湿毒为本病的病性,基本病机特点为“湿、毒、瘀、闭”;
亦有人认为,新冠肺炎当属“寒湿疫”,认为是感受寒湿疫毒而发病,病性属阴,以伤阳为主线;
还有人认为,本次疫情属于湿热疫,其指出冬天属阴,寒亦属阴,重阴必阳,且患者发热、舌苔厚腻,口干、口苦,腹泻、大便粘滞不爽等症状亦符合湿热疫的表现。
目前各家观点皆有事实依据,因此,各家皆有道理。
我的观点是:三种皆有可能。理由是,一则,随着五运六气的变化,疫毒邪气的性质亦变化。己亥年六之气疫情爆发,其时客气为少阳相火,主气为太阳寒水,火加于水,属于暖冬,造成天气当寒而反温,阳气不能归根,反而升浮。天之虚叠加于人之虚,两虚相感,造成疫情爆发。此时属湿热疫。大寒节气进入庚子年初之气,主气为厥阴风木,客气为太阳寒水,寒湿之气偏重,人处于间,受天地气机影响,容易寒化,而成寒湿疫;
二则,地域不同,疫毒邪气的性质亦有所不同。武汉地区入冬之后寒雨绵绵,且大寒节气之后太阳寒水为客气,由此导致内外皆寒,疫病的性质即偏于寒湿疫。而广东地区温度较高,少受寒邪影响,仍属湿热疫。且热邪偏重,疫气化毒,亦成湿毒疫。事实上,广东所用的肺炎1号方,又名透解祛瘟颗粒,其实就是一个清热解毒的时方,临床疗效甚高。读者可参考《广东肺炎1号方解析》。
三则,湿疫又称湿毒疫,即湿热疫。《温热暑疫全书》曰“况疫气多湿”。湿疫即湿热疫,感受以湿毒为主的疫疠邪气,初期表现为湿邪重的致病特点,但疫疠乃毒邪,湿毒中蕴含热毒,湿遏热伏,湿毒可以化热,形成湿热类疫病。这种观点把湿疫与湿毒疫和湿热疫等同,重视湿疫的热毒病机。我认可这种观点,我认为,此次的新冠肺炎疫情,即属于湿热疫范畴。
(四)沴疠寒疫
有人提示,新冠肺炎疫情当属沴疠寒疫。理由如下:
一则,文献依据:《难经正义》:“疫者……大则一城,小则一镇一村,遍相传染者是也,乃天地沴厉之气。”沴厉,即沴疠。沴疠之气即恶毒之气。《康熙字典》:“沴,恶气也。”《疫证治例》也说:“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失时,是谓六沴。沴,恶气,抑毒气也。沴气之作……与岭南之岚瘴同气。人在气交之中,呼吸吐纳,清浊混淆。中其毒者,率由口鼻入,……稽留气道,蕴蓄躯壳,病发为疫,证类伤寒。”
二则,病因病机依据:沴疠寒疫是指因感受阴寒毒沴之气,或者寒邪与疠气或秽湿等具有传染性质的致病因素的合邪引起的急性流行性传染性疾病。
《重订通俗伤寒论》认为寒疫是寒邪与疠气或秽湿夹杂所致:“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感而为病。长幼率皆相似,互相传染。其所以传染者,由寒气中或挟厉风,或挟秽湿。病虽与伤寒相类,而因则同中有异。”
三则,沴疠疫气的来源:受五运六气的影响,天地气机平衡剧烈失调,则会导致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失时,皆可以产生不同病性的毒沴疫气。
四则,症状分析:从新冠肺炎的病状来看,多以发热、乏力、咳嗽等表现为主,症状类似,起病急骤,传染性强,传变较快,病情危笃,这即与《难经正义》所谓的“天地沴厉之气”相似。
以上各家观点不同,到底哪家是正确的呢?我的观点是,以上皆有可取之处。中医治疗新冠肺炎,并不拘泥于叫什么病,也不在乎其病毒的具体名字,见过或者没有见过,中医更关注病人表现出什么症状。有症状就能辨出病机,有了病机,就有相应的处方。这也是中医能治疗疫病的原因,是对症治疗,不是对病治疗。有其证,则用其方,证变方亦变。中医治疗疫病如此,治疗任何大病小病亦如此。这是执简以驭繁,是最高明的医学体系。(董洪涛)#中医#
举报/反馈

善生活养有道

45.6万获赞 5.4万粉丝
传承中医药健康养生知识
健康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