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个月的抗疫行动,舆论普遍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国内的高峰已经过去。而另一个问题这几天也摆上了桌面:随着世界多国疫情发展愈演愈烈,中国该如何应对境外输入性病例可能造成的疫情反扑。
在1918-1919年的“大流感”期间,曾出现过第二波、第三波疫情,且后两波中病毒的致死率都变得比第一波更高。但新冠肺炎疫情的二次暴发或许不能简单用人类历史上流感大流行的经验来理解,也没有可以参照的现成范例。
当前我们所说的新冠肺炎疫情二次暴发一般是指:由于大部分人口并未获得免疫力,加上境外病例大量增加等因素,已经被控制的局势可能再度“死灰复燃”。这并非完全不可能。
毫无疑问,首要因素是疫情全球大流行所导致的境外病例输入风险倍增。所在国疫情严重或当地政府应对不足,以及“社会疏离”措施带来的困扰,都会给更多境外人群带来压力,进而影响他们的选择。
第二个影响因素是,新冠肺炎的病毒源头始终未能找到,中间宿主也一直没有定论。虽然现在有说法认为蝙蝠是病毒的源头,中间宿主可能是穿山甲,但这都不是公认确定的科学结论。这个病毒到底是如何传播到人身上的也还是未知之数。如果这些问题迟迟没有答案,也不能排除病毒从源头开始再一次形成反扑。
有人认为气温也是一个影响因素,不过这一点目前还没有确切答案。一般来说,病毒在气温较高时传播力和活性会下降,流感及此前的SARS也都曾呈现出类似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此次新冠病毒也会如此。而且还需要考虑到,目前疫情已在非洲、拉美等正处在夏秋季节的南半球国家传播,这些国家不久后将迎来冬季,如果冬季疫情在这些地方大规模暴发,依然有可能输入中国。
中国该如何预防和应对二次暴发?最理想的解决方法还是尽快研制并量产疫苗,使大部分人口通过疫苗形成群体免疫,同时研制并量产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不过,一般认为,考虑到必须有的安全和有效性,疫苗研制成功和量产至少要一年时间。
第二条路是“高筑墙”,也就是建立起保护屏障。除机场海关的体温检测和入境后的隔离医学观察期等防控措施外,国内的一部分社会阻隔和防控措施可能也不得不在一段时间内继续维持下去。
至于普通民众层面,大方向应该是逐渐恢复正常生活,毕竟像此前两个月的生活状态难以持续,长期下去,也会对中国的经济社会造成伤害。(作者是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CFR】全球健康高级研究员,本文由白云怡采访整理)
举报/反馈

环球网

2.3亿获赞 1378.9万粉丝
世界很精彩,带你活出国际范儿!
环球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