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是一门技术,也可以是一门艺术,它和绘画在图像构成方面的最大区别就是是否做加减法。
摄影就是一门使用现有技术做减法构图的大众艺术。
作为一门大众艺术,让人读懂你所展现的画面,至关重要。
到底该如何理解构图?
我翻阅了许多关于摄影的书籍,想从那些字迹里寻找到一个准确的构图概念,最终我发现,难,真的很难理解构图。构图只是贯穿整个摄影始终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利用好它为画面服务才是根本。
作为摄影师,想必大家都看过一些介绍构图的文章,或者听过一些所谓大师们对构图教学的讲座,无外乎翻来覆去的讲解什么黄金分割点构图、三分法构图、S线构图等等,这些概念很好记忆,看一遍就可以记住。可是看完之后呢?我们总是在实际拍摄中会束缚在这些教程里,面对眼前的场景总是会纠结我该用什么构图?
这种具体的构图形式网上一搜一大把,在此不再过多赘述
摄影没有一个标准,构图也是这样。如果一定要给构图找个解释,我在《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里找了三点,或许还算中肯:
●一幅好照片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有时也称为题材),或者表现一个人,或者表现一件事物,甚至可以表现该题材的一个故事情节。主题必须明确,毫不含糊,使任何观赏者一眼就能看出来。
●一幅好照片必须能把观者的注意力引向被摄主体,换句话说,使观赏者的目光—下子就投向被摄主体。
●一幅好照片必须画面简洁,只包括那些有利于把视线引向被摄主体的内容,而排除或压缩那些可能分散注意力的内容。
对切了一堆理论之后,我们以图说话:
先给大家看一幅照片
当你看见这幅照片的第一视觉落脚点在哪里?
我想,绝大部多数人第一视觉落脚点应该都是停留在远方的万缕霞光那里。
再给大家看一幅图
这时候大家的第一视觉落脚点应该在画面下部的海螺,但不仅限于此,你还会观察到远方的霞光,实际上,你在欣赏这张照片的时候,你分了两个步骤,拥有两个层次,而摄影师可以通过他的构图来影响你的观测顺序和观测层次,这就是所谓的构图能主动引导观者。
再比如:
大家告诉我你的第一视觉落脚点。
我想,大多数人应该都是停留在花海与天空的交界处。
再看这幅
这时候大家的第一视觉落脚点应该是在花海中的小径,然后顺着小径延伸到天空。这亦是摄影师通过他构图的变化来告诉你:来,你应该这样看!
所以最终我得到的答案就是:
当你在构图的时候,你要思考的是:我是要引导观者去看图,还是想要告诉观者这幅图的主角,或者是想通过构图向观者传达情绪,当你选中其中一个或数个的时候,你再去想具体的构图方法。比如通过引导线构图来移动观者视线,通过三分法来平衡主次角色,通过倾斜构图来表达强烈情绪等等。
总而言之,构图实在是博大精深,但当你知道你想要的效果是什么的时候,比掌握一万条具体的构图法则都来得重要与容易。
技术服务于构图,构图服务于画面,画面服务于情感表达
归根到底,构图都是服务于画面的,用构图所呈现出来的画面会有不同的情感表达,你在同样的场景模仿同样的构图形式,那就成了一台没有情感的冰冷的机器。
接下来我们看一个经典案例,来从几张同一时间地点拍摄、含义却大不一样的照片里,来分析下摄影构图的核心法则。
在2018年的G7峰会(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曾出现了一次各方首脑的斗图大赛,我们来看一下他们是怎么表达的。
这次“斗图大赛”,发起人是美国特朗普同志。画面中央附近,唯一坐着的川普,如同帝皇般被簇拥着,毫无疑问是摄影师构图时主要突出的人物。
法国摄影师的作品更具技巧,通过构图的变化,让会场中并非主角的马克龙成为欧洲首脑们中的领头人,而巧妙利用前景的遮挡,挡住了欧洲方面真正的主角默克尔,并展现为马克龙代表欧洲和美国展开对话的场面。虽然拍摄位置远不如其他几国摄影师好,但画面构图则是相当精湛,让人忽略了窗户的遮挡等不利元素。
默克尔的官方社交账号上上晒出的照片,显然主角不再只是川普了。默克尔的御用摄影师晒出的照片中的主角无疑变成了默克尔,而现场的氛围也变成了两派之间的纷争,展现出了一种谈判时的剑拔弩张感。而默克尔的位置无疑成为了画面中最重要的人物。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的私人摄影师亚当·斯科蒂(Adam Scotti)在推特上也发布了现场图,特鲁多给人的感觉是“掌控全局”。或许你并不认识特鲁多长什么样子,但通过画面不做解释,你也可以在众多人中找到谁才是主角。
而最后,似乎大家发现这种斗图的火药味太浓了,路透社最终还选取了加拿大摄影师一张画面感温和很多的照片,虽然仍然是欧洲和美国领导人分居画面两侧,但画面显然变成了一片祥和得多的场景。
全世界最顶级的几位摄影师,用自己的镜头拍摄出自己客户最满意的照片,这就是这场斗图大赛最大的魅力和值得玩味的地方。每个摄影师,通过不断的观察,思考,预判,在尽可能最佳的时机按下快门,记录下最精彩的瞬间。
这就是构图的学问,他没有法则标准,摄影师内心的表达才是目的
风光摄影中如何用构图来表达
在风光摄影中,我们经常会外出拍摄大山大川,总是会被远处的雪山、广阔的草原所震撼,当我们拿起相机去拍摄表达时,却不知怎样才能拍出它的震撼,在这里引用摄影师Miller姚明来的两张图片来给大家再解读一下,实际场景中的不同构图表达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官感受。
图一
上图是摄影师Miller姚明来拍摄于喀喇昆仑K2区域(微调曝光,几乎是原片),这种图片也是大家拍摄风光最典型的方法。站在观景点,拿着广角直接横向拍摄。但是这类图片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层次和空间感。所有的元素都堆积在远景,雪山和河流感觉就像在同一平面,缺少景物之间明显的位置关系,导致整张图片就很平。
但是不是说这类图片不好,很多时候确实这类平铺直叙,简单的图片更加耐看,我这里想说的是在你连脑子都不动一下,直接观景点一站就按快门这种拍摄方式,你作为摄影师的创造力在哪?通过图片我看不到你的任何想法。风光摄影师不是复印机。
图二
上图是摄影师下到图一中的河流区域,以水面为倒影拍摄的。这张图片也几乎是原片。这张就比图一更有层次了,因为河流的泥滩区域构成了图片的中景。这相较于图一只有远景这一个层次而言这张图片已经有了两个层次,空间感就更胜一筹。
拍完图二,摄影师又顺着河流往雪山方向走去,找到了河流上游的狭窄区域,河流的上游在乱石区域形成非常急促的溪流,于是,拍摄到了下面这张图片。
图三
相较于图二只有中景,前景的纳入让视觉在画面的最近处有了落脚点,从而视觉顺着中景一直延伸到远方的远景。这样,整张图片中元素间的空间关系就很明了了。
举报/反馈

背上相机去旅行

4.4万获赞 41万粉丝
上课比工作重要,旅行比上课重要!
摄影师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