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大文豪,他的作品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人。但对鲁迅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鲁迅最初学的并不是文学,而是医学,而他学医的目的也很简单,治病救人。然而在1906在日本留学的他看到“日俄战争教育片”时,深受刺激,他发现拯救国人精神上的麻木远比治疗身体上的恶疾更为重要。因此他毅然决然地决定弃医从文,以手中的笔墨为武器,唤醒当时麻木不仁的中国人。
汉字影响了国人的发展?
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鲁迅先生在回国后相继创作出《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一系列现实主义作品。这些作品也受到了国内许多学者的赏识,许多学者深受其作品鼓舞,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拉开了序幕。
但在新文化运动后期,以钱玄同、鲁迅为首的许多学者却提出废除中国汉字的主张,其中鲁迅更是喊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口号,这又是为何呢?这不是与鲁迅一直以来致力于唤醒国人的麻木不仁自相矛盾吗,他为何要说这种话?
而他在《鲁迅论语文改革》一文中曾对此进行过解释:“因为汉字的艰深,使全中国大多数的人民,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长久以往,中国的人民,绝不会聪明起来,更不会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压榨,理解整个民族所面临的危机。”
废除汉字其目的就是为了“曲线救国”
而在新文化运动中,鲁迅不止一次痛批汉子的弊端,他也曾表示自己也是深受汉字之苦的“受害者”,鲁迅这样说道:若是让学生把“薑(姜)”和“鸞(鸾)”不偏不倚地写在方格里,那么至少要花一年的功夫来训练,这无非是极其浪费精力的。
事实上,在当时也不仅仅只有鲁迅一人痛批汉字的弊端,在鲁迅说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口号后,胡适、蔡元培等人力挺,表示鲁迅说的对。但归根结底,鲁迅等人之所以会提出“废除汉字”的主张,其目的就是为“文化救国”而浦路。
汉字的简体化,大师也会犯局限性的错误
在当时,许多知识分子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中国多文盲。而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当务之急就是普及教育,但这个过程中最大的障碍便是“汉字的复杂性”。相较于我们如今使用的简体字,民国时期所使用的繁体字不仅结构复杂,书写也极为不易,这就提高了普及教育的难度。
我们回顾当时的社会条件不难发现,鲁迅的说法对于当时落后的中国来说却有可行性,但唯一不足的,就是过于急了些,鲁迅、胡适等学者过于心急地想改变中国多文盲的现状。
最终,一场风风火火的“废除汉字”的法案没有得到通过。但新中国成立后也吸取了之前的教训,汉字的简体化提上日程,简化汉字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推广和认同。而在21世纪的今天,全世界都在学习中国汉字,事实证明,汉字不仅不会阻碍中国人的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能作为解救文盲的“良药”。由此可见,就算是鲁迅这样的大师,也会犯时代局限性的错误。
举报/反馈

柯普君

76.1万获赞 5.5万粉丝
每天知道的多一点点!
优质科学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