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提出,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迅速召开党组会,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对把握发展机遇、加快转变发展动能作出部署。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即“新基建”,并不是最近才有的概念。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如今,在新的形势下,人们对“新基建”催生“新动能”的期盼更为迫切。那么,航天技术将在“新基建”中发挥怎样的关键作用呢?
“新基建”如何影响百姓生活?
战“疫”中可见一斑
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这些名词听起来高大上,说到底,都是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手段。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早已实实在在地影响着百姓的生活,在此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尤为明显。
疫情严峻,人员管控难题怎么解?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航天智慧公司研制的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识别人识别车,从人员流向、重点人群信息筛查信息上报整合、分析管控重点难点,功能强大,智能高效,在多地管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复工复产上,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也发挥了奇效。春节后,某化纤丝工厂复工。化纤丝是生产口罩、防护服的重要原料,但开工人手不足,政府通过数据平台比对本地工人区域、年龄、岗位,列出招工名单,用短信发送招聘信息,把招聘从线下拉到线上
学校关门,孩子上课怎么办?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卫通的直播卫星新增传输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频道(“CETV-4”频道)内容,覆盖直播卫星户户通用户,播出中小学课程教学节目,确保学生停课不停教、不停学
同时,中国卫通还按照国家广电总局部署,向用户提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相关疫情信息,包括每日疫情概览、疫情动态、疫情防控科普等内容,全国超过1.4亿农村直播卫星用户可以随时通过直播卫星机顶盒接收、查看疫情动态。
快递紧张,急需的药品收不到怎么办?在战“疫”重点区域,无人机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导航下,将一线急需的医疗和防疫物资精准送到医护人员手中;全国各地数十万台北斗终端进入物流行业;交通运输部还通过全国道路货运车辆公共监管与服务平台入网的北斗车载终端,向600余万入网车辆持续推送疫情信息,推荐道路行驶及运输服务信息。
疫情期间,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各种无人、无接触式服务迅速推广,人们也渐渐适应了这种生活方式。而“新基建”的到来,将大大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程度,进而大幅提升各种智能服务的用户体验
建强中国特色空间基础设施
“新基建”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卫星通信、全球卫星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这些空间基础设施领域,中国航天在“跟跑”、“并跑”建设的同时,也抓住新技术潮流,加入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从而与其他“新基建”项目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5G通信优势多,但在覆盖范围等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卫星通信恰好可以弥补。
2020年1月,我国自主建设的首个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天通”系统,正式面向社会各界提供卫星通信服务。“天通”系统使用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天通一号高轨移动通信卫星,具有广域覆盖、全天候、安全可靠等显著优势,已有力地保障了水利、消防、林业、地质、武警、电力、海洋渔业等多个行业的近3万用户在偏远、复杂应用场景中的通信安全。
02:27
▲ 央视报道:“天通”商用 中国自己的卫星电话来了
与此同时,由航天科技集团抓总研制的全球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也将在今年加快建设步伐。全球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不仅能实现全球覆盖的移动通信,还可利用低时延宽带传输功能,将卫星链路直接连接到5G基站,能降低移动回传网络部署成本,支持5G网络快速部署
2020年1月5日,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我国重量最重、技术含量最高的高轨卫星实践二十号成功定点。实践二十号卫星搭载了一系列先进通信载荷,通信能力成倍增长。以其搭载的Q/V载荷为例,它能将卫星通信能力提升约50倍,是高通量卫星主要使用的载荷,代表着国际高通量卫星发展的主要方向。
在偏远地区,为一个只有10多家的小山村铺设一根10公里的光缆,需要约1000万人民币。假如全国有400个类似村庄,4000户铺光缆,需要约40亿人民币。这个数字,远大于研制一颗容量在100Gbps以上可服务100万家庭用户的高通量卫星的成本。
▲ 点开视频,秒懂实践二十号为何拥有强大的通信能力
3月9日,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第二颗地球同步轨道(GEO)卫星成功发射。北斗三号GEO卫星具有无线电导航、无线电测定、短报文通信、星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等丰富功能,“重新定义”导航卫星。
北斗三号GEO卫星的精密单点定位功能,可实现动态分米级、事后厘米级的定位服务,将在汽车自动驾驶、船舶精准停泊等领域派上大用场;其星基增强功能,可精确护航飞机起降,为国内外民航用户提供花费更低、可用性更高的导航服务。
▲ 北斗三号GEO星、MEO星首发星模型
短报文通信功能作为中国北斗的独有优势,在北斗三号GEO星上有了新突破,通信能力提升10倍,不仅能发送1000多个中文字符,还可发送图片等信息,应用场景更为丰富。
5G和北斗具有融网络、融科技、融技术、融终端、融应用的天然优势。北斗和5G的融合正催生出一系列新的业态和力量
航天关键核心技术
为“新基建”打牢“地基”
至2020年3月2日,首个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人类航天器——嫦娥四号着陆器及其巡视器“玉兔二号”已完成第15月昼的工作,开始月夜休眠。
月背的极寒极热比预想得更严酷。然而,一年多来,嫦娥四号着陆器与巡视器“玉兔二号”并不在乎巨大的温差,按部就班地工作、休息,取得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这是因为的它们有一套强大的热控系统,在世界落月“同行”中最先进、最简洁
宇宙中温差高达数百摄氏度,航天器重量、内部空间又有严格限制,这让航天人早早就开展先进热控技术的探索。
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面临热控难题的行业越来越多。业内人士指出,“散热”已成为制约5G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同样会面临热控难题。
中国航天的热控技术起点高,一直走在国际前沿,可谓刚“起跑”就“并跑”,甚至在某些方向上“领跑”。作为嫦娥探测器、神舟飞船等航天器的热控系统研制单位,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部早已开始将先进航天热控技术转化应用到多个领域,尤其是特种电子装备领域。他们和相关企业对接,为其设备量身订制热控方案,并开展试验验证。
“新基建”虽新,但没有坚实的技术“地基”,就难以建得牢固。因此,加快航天技术转化应用,为相关行业关键技术“补课”尤为重要。
在近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的展台每年都会出现一些新鲜东西:有的机器人能分类垃圾,有的机器人能做奶茶……不过,相这些对于吸引普通观众目光的机器人,内行更关注玻璃展柜中那些“闪闪发光”的关键核心零部件
曾几何时,这些机器人关键核心零部件只有国外能研制,一院在研制用于空间碎片清理的智能机器人等产品时,将其技术一一突破,从而为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扫除了一大障碍。
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进一步转化应用,“新基建”的“地基”将更加牢固,释放出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素材来源:《中国航天报》、新华网、央视网
编辑/杨成 高一鸣
校对/林佳昕
监制/黄希
举报/反馈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68.5万获赞 57万粉丝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官方百家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