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知府为正四品官,只是到了乾隆时期才改为从四品。在帝国的各级官员中,知府充其量不过是中级官员,算不上位高权重。但也有特例,明清两朝在国都和陪都所在地,即北京、南京、盛京三地,设府置事,其长官的品级为正三品。尤其到了清代,顺天府府尹的地位极其尊贵。
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沿袭明制,以顺天府为京府,建立特别行政区。顺治初年设置顺天巡抚一人,其治地为遵化。顺治十八年(1661),因直隶已设总督,其顺天巡抚裁撤,顺天等处地方,以保定巡抚兼管。
起初,顺天府仅辖大兴、宛平二京县。康熙十五年(1676),将昌平、良乡等州县并入,直隶于顺天府。康熙二十七年(1688),在直隶总督于成龙的建议下,设置东、西、南、北四路厅。至雍正三年(1725)后,武清、东安、保定、固安、永清、顺义、密云、怀柔等州县相继并入顺天府。至此形成了四厅、二十四州县的广大辖区。
顺天府长官为顺天府尹,为汉人专缺,秩正三品,与各省按察使平级。雍正元年(1723),特简各部院尚书、侍郎中之汉大臣兼管府尹事。此后规定,府尹应由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升任,若无人,着以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升任。而顺天府尹如遇升任,照例升各省巡抚、宗人府府丞、通政使司机大理寺卿等职。
顺天府尹因掌京师重地之地方行政,除了品级高于一般知府外,其权力地位亦较高,并可直接向皇帝奏事。而且每遇见乡试大比之年,顺天府尹还要兼管顺天乡试,与正副主考主持相关事宜。
顺天府中不仅府尹高于一般的外府,就是其他属官的品级也较高。比如顺天府丞,其级别为正四品,比一般的知府从四品还要高一级,而且府丞必须是科甲出身的人才能胜任,如果升迁照例是通政使司副使及大理寺少卿。
起初,直隶不设学政,由顺天府丞提督学政事,主管顺天府学校及考试等事务。乾隆五十八年(1793),直隶增设学政专官学务,遂罢府丞之兼衔。此外,府丞还管理顺天府所设的今台书院和义学,在乡试中充当提调。
再如顺天府治中,其品级为正五品,仅比一般知府低一级,掌钱粮、户籍、田土等事。如遇升迁,例升各省知府及盐运司运同。
顺天府因为地理条件的因素,往往与直隶总督有重合之处。比如顺天府的四个厅,均受直隶总督兼管,所有官员的升迁调补,由顺天府会同直隶总督办理,各厅长官同知所管的事务,也须由顺天府会同直隶总督查核办理。但通常情况下,凡是涉及顺天府的行政事务,直隶总督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顺天府尹行事。
作为下属机构,顺天府所管辖的最重要的两个地方是大兴县和宛平县。这个两个县较为特殊,它们的身份是京县。大兴县县衙就设置在天子脚下,位于安定门附近;宛平县县衙位于地安门附近。这两个县的知县都为正六品,是大清级别最高的知县。
尽管大兴、宛平,甚至是顺天府尹,其地位都高于一般的府、县。但是他们在享受特殊政治待遇的同时,却又往往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局面,可谓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京师地区,显贵云集,有时一桩小小的民间纠纷纷纷掀起大的风浪,谁也不知道背后是谁在撑腰,如果是京城大员或是满洲贵族王爷们参与期间,那么事情就会变得复杂,一个小小的知县或是府尹显然也是力不从心。
顺天府尹表面看起来威风八面,其实这个官很多人不愿当。清代官场上,向来注重多做事不如少做事,少做事不如不做事的风气,宁愿官职小一点,也不愿招惹是是非非,更不愿将自己的前程视为儿戏。所以顺天府尹成了清代一个最尴尬的职位,但凡是没有靠山的都不愿钻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