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原以为,一个月前横空出世的《1917》会成为今年奥斯卡的大赢家。谁也不曾料到,这部很多人心目中的大热门,最后却仅仅只拿到了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混音音效三个技术类奖项。
随后这几天,便不乏有力捧《1917》的影迷站出来质疑奥斯卡的决定。比如有一种说法是,如果非要把最佳影片颁给《寄生虫》,那至少该把最佳导演留给萨姆·门德斯。于是,老马丁的粉丝也很不乐意,毕竟《爱尔兰人》更是颗粒无收呢。
萨姆·门德斯导演在《1917》拍摄片场
当然,罗杰·迪金斯凭《1917》拿到的最佳摄影奖注定是毫无悬念的。这也是他继《银翼杀手2049》后第二次拿到奥斯卡小金人,实至名归。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罗杰·迪金斯的神级摄影,这部电影难免会黯然失色。
有人说,像《1917》这样的电影,不看大银幕简直是暴殄天物。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在期待国内早日定档的原因。尽管没能顺利称霸奥斯卡,但毕竟在金球奖上一举斩获了剧情类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两项大奖,也是整个北美颁奖季上当之无愧的头号种子之一。
其实,作为一部年代战争片,按照以往的情况,在奥斯卡奖项上总是不占优势的,就连著名的二战题材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最终也仅止步于奥斯卡最佳导演。而《1917》之所以在今年如此受追捧,想必跟它所采取的呈现形式密不可分。
本片的故事以“一战”为舞台。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最激烈之际,两位年仅16岁的英国士兵接到命令,必须立即赶往前线,向那里的将军传达一个“立刻停止进攻”的讯息。 时间只有八小时,武器弹药有限,无人知晓前方敌况。这一次,两名少年为了拯救1600人的性命,不完成,毋宁死!
这个故事看起来似乎显得有些单薄甚至无趣,但电影毕竟从来都不仅仅是讲故事的艺术;真正让《1917》得以成功的,莫过于导演萨姆·门德斯借罗杰·迪金斯之手所采取的形式:一镜到底。因为,“这部电影的设计初衷就是一个镜头。”
顾名思义,所谓"一镜到底"就是指电影拍摄过程中镜头没有中断,并且不通过剪辑等手段来切换场景。用萨姆·门德斯导演的话说,“从一开始我就想以实时方式拍这部电影,让观众们共同踏上旅程,与角色同步呼吸,而'一镜到底’是讲述这个故事的最好方法。”
显然,用“一镜到底”来呈现整部电影,其拍摄难度和资金成本往往也会成倍增长。因此,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一镜到底,在整个影史上的成功案例也是凤毛麟角。
退而求其次,影片《1917》所采取的便是“伪一镜到底”的方式,也就是长镜头内部会存在一些极其隐蔽的剪辑点,通常都是不易被察觉的。前几年的奥斯卡大热门影片《鸟人》同样也是如此,其实无伤大雅。
在敲定以“伪一镜到底”的方式呈现后,整部电影的风格便更接近于“公路片”:人物以行动来推进故事的情节与发生环境,并在此期间遭遇了各式突发事件。而作为战争片的类型化风格则显得少了许多,更多凸显的是“孤寂”与“争分夺秒”,传统战争片的大型场面则几近于无。
导演选择两位士兵作为绝对主角,整部电影仅一条故事线贯穿始终,对于战争全貌的刻画是以小见大式的。将拯救1600人的使命落在两名主角身上,这是本片得以推进的根本动力。
泥泞、铁丝网、树林、草地、断桥,以及敌军士兵,这些地貌与人物构成了本片中的叙事张力。从某种程度上,这部电影都在强调一种类似于装置艺术的“互动性”。
摄影机始终围绕着两位主角而运动着,这种做法无疑是有利有弊的。一方面,可以为电影带来强烈的沉浸感。摄影机模拟着观看者的眼睛,让我们仿佛作为这场战线穿越中的第三人,伴随着、凝视着他们完成这个艰难的任务。
在他们不断前进的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他们身心的疲惫与痛苦。而在其中一位少年阵亡之后,那种痛苦感与孤独感更是传递得无比有效。
由此看来,这部电影或许更加接近于ARPG游戏,始终跟随着主角的视角,首选接取“主线任务”,随后为了完成任务而在地图上进行冒险,期间会有节奏地遭遇各种危机与挑战,而其间最大的乐趣便是我们如何完成这些难题。
但另一方面,它又不那么像游戏;毕竟,现在的游戏已然越来越强调互动性,这也是近年来开放世界游戏大受欢迎的重要原因,我们在这些游戏中拥有更大的自由。
从这个角度来看,《1917》则完全受限;在长镜头视角的限制下,人物的行动终究只有单一去向。无论是否乐于观看这场冒险,我们都只能如此,因为它没办法为我们提供更多视角。
对于一部大量场景都在室外、以自然环境为主的电影而言,我们却只能以个体的微观视角去感受,终究还是有一些遗憾。相比之下,传统的多机位视角则能呈现出更完整的空间感。
当然,一镜到底的优势还是挺多的,比如“真实时间”。由于不存在蒙太奇对时间的切割与拼贴,电影中的时间流逝与我们的真实时间保持着一样的发展速度,我们每观看一秒,电影中也正好经过一秒。
这几乎也是“一镜到底”最有魅力之处。毕竟,影片从始至终都在践行这一点,使画面更加贴近自然的真实,使我们在观看过程中的沉浸感也更为强烈。
但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有一场戏切断了“真实时间”。当少年士兵在楼梯间中枪倒地后的那一刻,画面黑屏了15秒左右。当士兵再次醒来时,天已经黑了。此时,我们再也不清楚电影中的时间究竟流逝了多久。影片自此开始失真。
但作为一部准奥斯卡级别的电影,萨姆·门德斯怎么可能会让影片就此“失效”呢?于是,在主角醒来后,我们迎来了全片平缓节奏中的最高潮。夜幕下,伴随着忽明忽暗的灯火,主角躲避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在废墟间奔行穿梭。
这一刻,摄影机紧紧地跟随着主角的脚步,其强烈的求生本能让银幕前的我们都无比紧张,即便我们知道他注定会生存下来。这场勇往直前的大逃亡,伴随着无比激昂的配乐,直到男主角纵身一跃,跳入水中……长镜头的优势,在这个段落里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随后,影片的情感与节奏再度舒缓,直到树林中的歌声悄然响起,对于生命的真诚礼赞让影片的主题进一步升华。对于生命的爱,对于战争的恨,都在电影的尾声中悄然隐现。
整体而言,影片《1917》固然拥有顶级的好莱坞工业水准,但故事叙述层面似乎真的有些单薄。而凭借着创作者真挚的情感投入,整部电影又带有一种难能可贵的诗意;这种看似以小见大的诗意,伴随着两位主角的脚步,闯过一重重的难关,最终完成了一次既渺小又伟大的战时任务。
显然,这样的战争片,还是更适合在大银幕上观看。我们也期待着,与它早日见面。
举报/反馈

看电影看到死

3.9万获赞 26.3万粉丝
死在电影院,是影迷们最大的梦想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