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问起韩国的首都,现在的人多会回答“首尔”,可年纪大一些的人的答案往往会是“汉城”。韩国并没有迁都,首尔和汉城也是同一座城市,2005年,时任市长李明博决定将城市的中文译名从改为首尔,汉城从此成为了历史词汇。那么,汉城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这座城市究竟为什么会改名?改名之后的首尔市,还存在中华文化的痕迹吗?
今天的首尔是一座经济发达的国际大都市
“汉城”的历史
虽然很多韩国人都认为朝鲜半岛上的文明独特而久远,但是实际上,在我国周朝时期,这里才开始有规模化的人类聚落出现,与同时期创造了辉煌文明的中原人相比,朝鲜半岛上的居民仅仅是野蛮人一般的存在。汉武帝时期,中原王朝用军事手段征服了朝鲜半岛,并在当地设郡管理,朝鲜半岛自此被纳入了中华文化圈,包括汉字在内的中华文化,也从此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朝鲜半岛。
首尔景福宫,继承了中国的建筑形式
西晋初年,崛起于长白山地区的高句丽和百济在与来自中原地区的占领者间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朝鲜半岛脱离了中原王朝的直接统治,从此朝鲜半岛进入了高句丽、百济与新罗三国争霸的时期。这个时期,朝鲜半岛诸国与中原王朝间,既有对抗,也有纳贡,中华文化继续在半岛上传播与发展。到了隋朝年间,完成了统一大业的中原王朝无法容忍朝鲜半岛上独立而不听话的诸多政权的存在,多次集结大军进行讨伐,却屡次失败。直到唐朝初年,中原王朝联合新罗,终于击溃并灭亡了高句丽与百济,并掌控了朝鲜半岛。
夕阳下的首尔
早先来自的中原的占领者将流经半岛中南部的一条河流成为汉江,吸收了中华文化的高句丽按照“山之南水之北为阳”的中华文化习俗,将位于汉江下游北岸的一座城池命名为“汉阳”,而这座名字带有浓厚中华特征的城市,就是后来的首尔。由于高句丽面临周边国家的军事威胁,连年战乱不断,在定都平壤(高句丽将其称为“长安”)的同时,也将包括依山靠水的汉阳在内的几个城市定位别都,以便抵御外敌。
首尔老城区低矮凌乱的建筑
在盛唐帝国的光辉下,朝鲜半岛上的人们更是如饥似渴地学习来自中原的辉煌文化,汉字成了一种高雅的时尚,在那个时代,只有富裕的社会上层,才有机会学习优美的汉字和高深的唐朝文化,而对汉字的掌握,也成了身份的象征。唐朝灭亡后,高丽王朝崛起,并统一了朝鲜半岛,地理位置优越的汉阳一直都是高丽的别都之一,并数次从开城迁都汉阳,但短期内又都迁了回去。1392年,朝鲜王朝建立,正式将都城迁至汉阳,并将这座城市的名称定为“汉城”,这是汉城一词第一次在朝鲜历史上出现
位置、地形条件优越的首尔市
在朝鲜王朝存续的数百年历史中,这座城市也一直保持着汉城这一名称。这一期间,朝鲜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并长期保持纳贡,而中原王朝也为朝鲜提供了军事庇护,多次帮助其平定内乱、抗击倭寇。朝鲜人在吸收中华文化的基础上,仿造中国皇城,将汉城建设成了朝鲜半岛上最大的城市,鼎盛时期人口超过三十万。甲午战争后,风雨飘摇的清政府不再有能力估计藩属国事务,20世纪初,日本占领汉城,并将其更名为“京城”,朝鲜半岛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朝鲜王朝就此灭亡。自此,汉城这一名称没有再出现在朝鲜的历史记录中,而中国沿用历史习俗,仍然将其译作“汉城”。
当代韩国的权力中枢——首尔青瓦台
“首尔”的诞生
1945年,横扫亚太地区的日本帝国主义被击败了,朝鲜民族迎来了民族独立,而半岛上却出现了两个对立的政权,分别占据了半岛的南部和北部。虽然南北政权在理念上对立,却在同一件事情上高度一致,那就是“去汉字化”。
韩国宪法序言,可以看到大量的汉字
去汉字化运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经历千难万苦终于取得民族独立的朝鲜半岛居民,想与过去的屈辱历史割裂,而汉字,既象征着朝鲜民族政权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的古代史,又让人联想到其被同样使用汉字的日本殖民者占领的近代史;第二:这时的朝鲜半岛国弱民穷,教育水平很低,绝大多数民众根本不识字,复杂难学的汉字非常难以普及。
冷战时期的韩国报纸,仍有不少汉字
北面的朝鲜将高句丽时代的都城——平壤定位首都,而南边的韩国则占领了日本殖民时期的首府京城,为从屈辱历史中挣脱获得新生,韩国人给了京城一个没有对应汉字的崭新名字——首尔。与这座城市过去的名称不同,“首尔”是一个朝鲜语中的固有词汇,并非是从中国引入的汉字词,所以也没有对应的汉字写法。由于在中国的语言体系中“汉城”二字已经成了这座城市约定俗成的称呼(就如我们将“San Francisco”译作“旧金山”),再加上当时的中国并不承认韩国政权,所以“汉城”这一译法得以保留,即使在1992年中韩建交后也无较大异议。
干净整洁的首尔商务区
在二战后的全球贸易体系下,韩国抓住了历史的机遇,在产业链转移的过程中迅速占领了自己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并作为“亚洲四小龙”的一员实现了迅猛的崛起腾飞。在这一背景下,韩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也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去汉字化的进程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突然加速,就连首尔光华门的牌匾,也被换成了谚文(朝鲜文字)版本。这一历史过程的极致,则体现在2005年,时任首尔市长的李明博宣布首尔市的汉语名称不再继续使用“汉城”二字,统一改为音译词“首尔”,并专门将此事通知了中国政府,可见韩国人不仅自己要与中华历史文化割裂,还要在中国的语言体系中体现这一成果。中国政府本着互相尊重的原则,同意在之后的正式场合中,将韩国首都的汉语名称改为“首尔”,而在之前的历史记录中,继续沿用“汉城”的译法,如“1988年汉城奥运会”并未改成“首尔奥运会”。十多年过去了,韩国元素依然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汉城这一历史名称,则逐渐从我们的记忆中淡出。
在中国,汉城二字也日益罕见
今天的首尔是怎样一座城市?
随着韩国经济的腾飞,在短短半个世纪内,首尔迅速从一片废墟崛起成了一座千万人口规模的国际大都市。今天的首尔经济高度发达,各类基础设施完善,并且还是风靡世界的韩流文化的中心,首尔不仅集合了众多韩国大型企业财团,还是韩流影视剧的拍摄背景地,并以此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年轻人前来观光、购物、学习和工作。
汉江边发达的交通网络
在学习中华文明长达千余年之久后,崛起的韩国终于能够开始向外输出自己的文化,韩剧、韩餐、韩国游戏以及韩版服装都已经在世界上牢牢地占据了自己的领地,而首尔,成为了向往韩国文化的人心中的圣地。
繁华的首尔商业街
如今的首尔屡次入选世界十大城市、世界十大金融中心等榜单,总人口达千万之多,商业、教育、科技和文化产业高度发达,成为了这个国家的代表,去韩国的人,几乎都不会错过首尔这一站。
观光景点
首尔的观光景点很多,其中最受欢迎的要数明洞、韩屋村、景福宫、梨花女大、首尔塔等,如果你对韩国文化有兴趣,可以在这座城市中挖掘出更多有意思的内容。
首尔梨花女子大学
抹不去的中华文化
存在过的事物即为历史,而中华文明在朝鲜半岛上连续存在了几千年,其痕迹更不是短短几十年就能轻易抹去的,正如高度阿拉伯化的埃及人也一直将金字塔视作国家的象征。虽然采取了种种去中国化和去汉字化的措施,中华文明的影子依然出现在韩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即使只是走在首尔的街头,也常常能够在一些细节中体会到这是一座非常东亚的,受到过中华文化影响的城市。
首尔有很多中国式样的古建筑
中华文明在韩国的影响至今无处不在,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韩国存在于中华文化圈的边缘长达千余年,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并不止于表面形式,而是将其融入了全民族的思想,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至今仍然影响着韩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社会交往;第二:虽然采用了全谚文的书写方式,但韩语中来自中国的汉字词所占比例仍然近半(就连“大韩民国”四个字都是汉字词汇),并且由于谚文只具备表音功能,很多时候还是需要汉字来区分;第三,正如谚文书写体系下的“汉”“韩”二字难以区分一样,朝鲜民族的大量本土文化和习俗都与中华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第四:韩国长达千余年的历史全部使用汉字书写,脱离了汉字,韩国人甚至无法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第五:在韩国的国土上存在着大量历史遗迹,无不提醒着韩国人历史无法抹去;第六:无论韩国如何割裂过去,都无法改变韩国位于中国附近的地理现实,越来越强大的中国还会继续影响这个国家。
明故宫的翻版——首尔景福宫
所以,在如今的首尔,透过满眼的谚文字符和西文字母,你依然能够辨认出汉字和中华文化的存在。有句话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而在经济崛起的同时,韩国也不断地向外宣传推广自己的本土文化,而这些文化有很大的成分是来自于古代中国,韩国人越是对自己充满信心,就越是承认中华文化无法抹除和割裂。
韩服最初也来自于汉服
在首尔越来越富裕,越来越时尚的同时,汉字和传统文化反而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街头,当地人开始意识到这些历史宝藏的价值。
汉字意味着地位和传承
结束语
2006年,首尔市政府力排众议,将70年代由朴正熙书写的光化门谚文牌匾换回了本来的汉字版本。
举报/反馈

菜头Kain

20.7万获赞 1.3万粉丝
自由摄影师,旅行家。
摄影师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