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列游记第55篇&2019年张家口、大同游记第15篇:山西大同观音堂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自行拍摄(历史照片除外),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寻访时间:2019年7月11日
去年夏天的张家口&大同游记写到第14篇时,因十一出行后又有其他素材要写而“毅然”断篇。按原计划这一系列还应有5篇,今日略有闲暇,补写其一。
在大同市区到云冈石窟的路上约半程处,有一个约两米见方的“佛”字摩崖,此地因之得名佛字湾。佛字湾东南不远有一个小景点——观音堂,观音堂引起我的关注自是因为它国保单位的身份,于是我们从云冈石窟返回时顺路过来一看。此时此地,外面的车辆川流不息,观音堂却是一个游人也无,相比于熙熙攘攘的云冈石窟,显得格外落寞。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牌照
说起这个顺路,不妨再细化一些,如果是驾车的角度,从大同市区前往云冈石窟时,由于观音堂在路北(右)侧,如先至观音堂那是很顺路。但如果反过来,从云冈石窟回城时再去,由于这一段都是实黄线(揍是不让从这穿到对面去),如是遵守交规,就要往前开挺远才能掉头回来。我们是因当日还要赶路前往浑源,云冈石窟自然是主要目的地,景点安排上不便“本末倒置”,最后这是时间有些盈余才得以前来,却也因此开了点冤枉路。
大同观音堂三龙壁
观音堂在一小坡上,门口没正经停车的地方,因为没游人,这倒也无所谓。不想家父在路边停车时刮了底盘,瞬间没了情绪,于是只我和夫人带着大闺女进去。此前一日在大同已经见到两座龙壁,九龙五龙各一,观音堂门口这厢又有一座,此当为明代之物,龙虽只有三条,但双面皆有,为大同唯一。
大同观音堂全景
大同观音堂正门位于中轴线东侧
初见之下,观音堂的整体建筑结构给我的感觉极为古怪,也许是因正门并不在中轴线之故?除此之外,观音堂依山坡而建,主体建筑的高度向北递进,最南端的戏台最矮,但距地面也得有七、八米的样子。戏台下面是个券洞,旧时车马人行之路从中穿过,右手边是观音堂,左手边是个龙龙……现在路往南移了二三十米,这儿已不再作为路,剩下的旧格局就显得异常尴尬。
1907年大同观音堂旧影
相传,辽兴宗重熙六年(1037年),观音菩萨在此现身降妖伏魔为民除害,当地老百姓乃建了这一座观音堂以供奉。这是出自寺中一通明万历年间的碑文记载,说得有鼻子有眼,事自然是神话故事,但这个始建年份或许接近史实。辽末,观音堂毁于兵燹,荒废几百年后,在明代恢复了香火,三龙壁当为此时期所建。明末清初之际,大同地区历经战乱,观音堂再度被毁,顺治八年(1651年)由宣大总督佟养量重建。如今所见之主体建筑,除最后面乾隆年间增修的三真殿,其余多是此时期之物。
乾隆年间所建的三真殿
正殿-观音殿
观音堂真正的宝贝,是在观音殿中。其正中一尊高约六米的石雕鎏金观音立像,工艺精湛,为辽代观音堂初建时的文物遗存,极为珍贵。而旁边的胁侍、明王等石雕,经专家鉴定亦多为辽金时期之物。不知是否因人们对观音菩萨的信仰,这些石雕在寺庙两度被毁时未被殃及,得以完好地保存至今。有趣的是,观音立像下面另有一个自在观音坐像,也就是说主位是上下两尊观音像,这样的结构我似也并未见过。
辽代石雕观音菩萨立像
1933年9月,梁思成先生一行至大同、浑源考察古建,其间曾于观音堂驻足(应也是在去云冈石窟途中),但此事鲜见于文献记载,同年12月梁先生发表在《营造学社汇刊》上的两篇报告中也未曾述及。最终我只找到了一张林徽因先生摄于戏台下券洞中的照片(下图右),来佐证他们这段行程的存在。
观音堂戏楼下之券洞
观音堂中有数名工作人员值守,闲聊中得知,这里也是归云冈石窟景区管理,他们极为友善,还给小朋友赠送了苹果,让我们这一干免票人士挺过意不去。当时还有些施工,不知具体是弄些什么,如今大半年过去了,旁边的风貌可有变化否?观音堂是我们在大同的最后一站,回首这段旅行,在大同的数日时光是最感舒适的,这里的风土人情也让我至今留恋着。
前文链接: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大同云冈石窟
静思斋 于岳
2020年2月9日
举报/反馈

静思斋

1.5万获赞 3889粉丝
钩沉微观历史,弘扬中华人文
历史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