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军队分为三个系统,初、中期主要是八旗和绿营,自从太平天国运动以后,各省组织团练对抗太平军。此后曾国藩的湘勇壮大,发展成为湘军,形成了八旗、绿营、团勇(湘淮军)三足鼎立的局面。
从体制上来讲,八旗、绿营是国家的正规军,有朝廷统一调拨军饷。和湘军不同,八旗、绿营的编制是严格按照朝廷的制度实行的。
比如八旗分为在京八旗和驻防八旗,在京八旗的编制主要是由亲军营、前锋营、护军营、圆明园护军营、步军营、骁骑营、火器营、健锐营、神机营等组成。其各营设长官“统领”,其他驻京八旗则有各旗都统、副都统统率,其下设参领、佐领等。驻防八旗最高统帅为八旗将军,不设将军之驻防地为都统或副都统,其下设城守尉、防守尉等。
绿营前期是明朝降军和新募汉兵改编而成的各省军队,以营为基本建制单位,最高长官是文职出身的总督或巡抚。但实际上,绿营的最高武官为提督,提督有陆路和水路之分,每省一至二人。一省之内又分若干镇,每镇由总兵统领,各镇守一方,每省设二至六人。总兵之下设有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千总、把总、外委千总、外委把总等各级武官。
由上可知,八旗的最高武官为统领、都统、将军,绿营的最高武官为提督、总兵。那么相比较八旗和绿营而言,湘军的编制又是怎样的呢?又设立了哪些武官呢?湘军的编制和装备,根据《湘军记》所载,大致如下:
陆军以营为单位,营官一人,亲兵十六人,亲兵什长六人。营分四哨,前、后、左、右哨官各一人,哨长四人,护勇二十人,什长三十二人,正勇三百三十六人,伙勇四十二人。每营为五百人,营官、四哨官不在此数。
凡一哨,哨官一人,哨长一人,共护勇五人,伙勇一人。每哨八队:一队抬枪;二队刀矛;三队小枪;四队刀矛;五队抬枪;六队刀矛;七队小枪;八队刀矛。每哨一百零八人。
每队什长一人,伙勇一人。其抬枪队正勇十二人,合什长、伙勇十四人,其刀矛、小枪队,正勇十人,合什长、伙勇十二人。
营官亲兵以十为队,队置什长一人,共六队;一队劈山炮;二队刀矛;三队劈山炮;四队刀矛;五队小枪;六队刀矛。每队伙勇一人。六队亲兵共七十二人。
长夫平均每一百人用三十二人,一营共用一百八十人。长夫为湘军的后勤夫役,许减不许增,若拔队远行,营官别拨公夫劈山炮,不在此数内。
湘军水师初定:快蟹船一,营官领之;长龙船十,三板船十,诸哨官领之;合二十一船为一营。咸丰年间,湘军水师裁撤快蟹船,减长龙为八,增三板为二十二,共编为三十船为一营,一营三十哨,每船一哨,设哨官一人。
湘军马队,原制是四人为棚,六棚为哨,十哨为营。哨营官十人,正勇二百四十人,营官领之。营官有帮办、字识各一人,亲兵八人,俱有马夫。先锋官无人为棚,也有夫马。又设步队什长一人,步队亲兵十人,合为一棚,专备差遣及守备之用。另设公用长夫四十人,专运军械粮草。
围剿捻军时,曾国藩又改定马队营制:马军一营,营官一人,帮办一人,字识一人,分前、后、左、右、中五哨。前、后、左、右四哨,各设正哨官一人,副哨官一人;中哨以营官为正哨官,另立副哨官二人。每哨马勇五十人,每棚什长一人。一营有什长二十五人,散勇二百二十五人。营官及二副哨官、帮办、字识马各一匹。正副哨官马各二匹。
湘军中主管军法号令的机构叫管务处,将才多由此出。主管粮饷器械的叫粮台。随着湘军的发展壮大,各级指挥系统逐渐完善。营官之上,有分管数营的分统;分统之上,有自主一路的统领;统领之上,有独当一面的统帅;统帅之上,有总统全军的大帅。大帅就是曾国藩,十二万湘军由他直接指挥。
李鸿章的淮军脱胎于湘军,编制和装备基本相同。但淮军成立不久,李鸿章就用洋枪洋炮来更新旧式准备,并新编炮队和枪队,兼采西法训练。尽管淮军人数只有湘军的一半,但就火力而言却是湘军的数倍。
举报/反馈

左都御史

46.1万获赞 8.4万粉丝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