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计划”暴露了教育的三大的“死穴”
文/虹野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也称“强基计划”)。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逐步建立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根据意见,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
“强基计划”作为招生改革有其产生的背景,至少暴露了当前教育的“三大死穴”。
高考无法甄别和选拔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
“强基计划”首先肯定的是当前高考招生无法甄别和选拔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所以才会有高校通过其他方式选拔在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的拔尖人才,再考核这些入围的拔尖人才的创新能力。这一点说明教育部高层是清醒的,对于痴迷于用高考成绩来作为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的各界人士应该起到提醒作用。
当前高校教育无法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
“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最大的区别不是招生对象缩小到基础学科,而是培养方式的要求。强基计划的推行直接涉及到了高校培养模式,这说明对高校教育质量是非常不满意的。所以才会要求“强基计划”需高校实行导师制、小班教学、硕博直读、探索科教协同育人等。
在高校大众化的今天,天下英才几乎被高校一网打尽,但做出成就者寥寥,说明高校目前的培养方式并没有能力甄别和培养拔尖人才,不仅仅基础学科如此,其他学科也是如此。“强基计划”算是另类的“委托”培养由不得高校不认真思考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
自主招生并不自主
“强基计划”施行的同时自主招生取消了,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高校自主招生并不“自主”,也揭示了“千校一面”缺乏创新的根源。高校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并没有太大的自主性,自然而然也就缺乏了动力,不管是“自主招生”还是“强基计划”都是为了完成教育主管部门的任务而已,这对于对创造性要求很高的高等教育来说是致命的。
缺乏自主性的大学当下和未来必定按照主管部门的指令来进行教学、科研,术业有专攻,主管部门的指令常常以“一刀切”的形式出现,很难在微观层面带来很好的效果,但这些指令往往成为大学质量低下“避责”的借口,低下的质量必然又带来主管部门更细微的管控……如此循环,各自安好。
高考无法甄别人才、大学代工厂模式、高等教育缺乏明确的人才目标,使得招生、培养、需求脱节,这三大死穴如何构成一个整体决定了未来教育的走势。
举报/反馈

虹野看教育

28.7万获赞 4.5万粉丝
多视角看教育、思考教育、改进教育
金牌宠粉官,教育学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