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覆盖了草原,不远处的雪堆底下藏匿着一个拿着狙的少年,此刻他正瞄准着一匹狼,他屏住了呼吸,像石头一样趴在雪里。终于,在爷爷的命令下,他扣动了扳机。这一枪没打中狼,但打响了斯大林格勒战争。
《兵临城下》 改编自 威廉·克雷格 的同名纪实小说Enemy at the Gate: The Battle for Stalingrad(大门上的敌人:斯大林格勒战役)。
这是一部关于二战中苏德战争的影片,由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
这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影片制作成本在2001年高达9千8百万美元,上映的同一年就获得了欧洲电影奖并被选作第5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开幕影片。也正是因为此影片,让·雅克·阿诺和裘德·洛分别获得了第14届欧洲电影奖 最佳导演提名和最佳男主角提名。
《兵临城下》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一位来自乌拉尔的猎狼小子瓦西里通过战争变成英雄的故事。影片一开始瓦西里以爆头五杀被丹尼洛夫政委发现并选入狙击队。聪明的政委向司令提议后,便借用瓦西里的战绩来宣传战斗精神,使敌人恐惧并鼓舞民心。
宣传并非空谈,瓦西里的确有这个实力,广泛的宣传的确做到了让敌人恐惧、民心高涨,同时也让他俘获了女兵坦妮娅的心。
可欢乐总是短暂的,就当他们沉浸在每天杀敌无数的喜悦时,真正的敌人康尼少校来了。
随着身边战友和朋友相继成为康尼少校的枪下亡魂,最终瓦西里化痛苦为力量,狙杀了康尼少校。
《兵临城下》这部电影战争气氛渲染的极其强烈,虽然整部电影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一句关于两个狙击手的对白,但每一个细节都是那么的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的不光是两个狙击手的生死对决,还有丹尼洛夫带给人民的希望、瓦西里登上神坛后的压力和一些现实中的思考。
01、丹尼洛夫:希望能救赎人心,逼迫只会使人痛苦
影片的开头特别描绘了斯大林格勒的战场现状。战场上苏联和德国军力悬殊,苏军两个人一把枪,而德国却是飞机大炮。
整座城市被鲜血染成了红色,横尸遍野,战场上血肉横飞、炮火连天,往前冲的人几乎没有一个能够活着回来。
可即便毫无胜算,苏联的士兵还是会继续往前冲,不是因为他们能够打赢德军,而是因为友方的军官手里有一把枪。
那把枪不是为了杀敌,而是用来击毙撤退的士兵。
毫无疑问,那场战争以苏联的撤退而告终,当司令质问所有军官如何让士兵重振旗鼓的时候,大多数军官不是默不作声就是回答“流放他们的亲人”、“击毙撤退的士兵”,总之全是逼迫士兵向前冲的馊主意。
就当司令失望摇头的时候,一个响亮的声音从人群中传出。
“Give them hope(给予他们希望)”
是的,这个声音来自丹尼洛夫。相对于其他政委他更清楚士兵们需要什么,他知道士兵不需要用暴力和强迫的手段来逼迫自己前进。他们需要希望,只有希望才能让他们打心底里愿意为国家而战,没有一丝憎恨和恐惧。
德国诗人尼采说过:
“强烈的希望是人生中比任何欢乐更大的兴奋剂”。
果然,经过丹尼洛夫大量宣传瓦西里的英雄事迹后,士兵们不在胆小害怕,每天晚上军营里都欢声笑语。因为以后没人会逼迫他们前进,他们知道自己可能活不久,也许今天就是他们活在世界上的最后一晚。可即便这样,他们依然对明天抱有希望。
因为,万一明天胜利了呢?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爆裂鼓手》里的安德鲁,他虽然在老师弗莱彻的逼迫下成了鼓神,但那毕竟是电影,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像安德鲁那样意志坚强、生扛着侮辱与殴打前行。大多数受逼迫前行人都变成了里面抑郁自杀的肖恩,因为没有多少人能受得了无止境的逼迫,更没有多少人能在无尽的逼迫中侥幸存活。
《爆裂鼓手》里的肖恩是如此,《兵临城下》里的士兵们也是如此,没有人会在无尽的黑暗中找到黎明,找到黎明的人都是因为看见了光。
相比士兵来说,肖恩是可悲的,因为没有人给予他光,而士兵的光则是丹尼洛夫给予的。
正如特罗耶波尔斯基说的一样:
生活在前进。它之所以前进,是因为有希望在;没有了希望,绝望就会把生命毁掉。
回归现实的思考
不光是电影里的情节,现实生活也是如此。目前我国青少年自杀率位列全球第一,平均每五个人里就有一个动过自杀的念头,其原因大多数都来自于父母对学业的逼迫,有的父母甚至对孩子不学习以死相逼。
“我宁愿你变成书呆子,也不愿意你沦为差生。”
这是父亲亲口对我说过的话,我相信现在还有很多父母是本着学习改变命运的方式教育孩子。的确,学习的确可以改变命运,不过这里的“学习”不是被逼迫着学习,而是孩子在学习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否则即便被逼迫的考上了清华北大,也会抑郁、甚至走上极端,成为下一个吴谢宇。
台湾作家罗兰说过:
“父亲的教育方法是鼓励,而不是逼迫和苛求。是随我们的个性发展,而决不是强迫把我们铸成固定的模式。”
我觉得这世界上除了自己逼自己以外,一切的逼迫都是在犯罪。
因为逼迫不会使人成长,只会让人痛苦、无助,掉入无尽的深渊。老板对员工的逼迫不会为公司带来更高的效益,父母对孩子的逼迫也不会带来学习上的收获。
所以,如果你想让他人奔着一个方向努力,首先应该让他看到希望,而不是把你手中沾满逼迫的罪恶之箭射向那些无辜的人,否则只会适得其反,甚至刀枪相对。
02、瓦西里:当一个人被赋予众多期望,压力和危险也会随之而来
一开始瓦西里被丹尼洛夫推上神坛的时候,他是喜悦的,他和丹尼洛夫拥抱在一起,他们欢呼、雀跃,大喊“我们成名了”
可慢慢的他才发现,名誉到来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烦恼,成名以后不管是友军还是敌人,没有人会把他当做一个普通人看。
所以当康尼少校出来的时候,他懵了,他不是康尼少校的对手。但是他不能输,因为如果他死了,敌人就会借此大做文章来挫败苏军的士气。此刻他背负的早已不再是自己作为普通人的生命,而是全国人民寄予的期望。
所以当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的时候他找到了丹尼洛夫。
“不要再写我了,我不是他的对手,他迟早会找到并且杀了我的。”
“瓦西里,我警告过你不准说丧气话。”
“今次不同,你把我吹嘘的太过于伟大了,我受不这分量,我只想作为一个普通的士兵去作战。”
“我知道,但你不是普通的士兵,你很出色。”“那只是你编造出来的。仅此而已。”
在丹尼洛夫眼里,瓦西里似乎还是那个无人匹敌的枪神,丹尼洛夫心里想的只是自己向司令许下的承诺即将得到兑现、沙夏作为内奸面临的巨大风险和全国人民的希望不能磨灭。在他眼里瓦西里太自私了,可他哪里想过瓦西里要因此承受多大的压力啊。
后来当沙夏告诉瓦西里去化工厂蹲康尼少校的时候,瓦西里误以为丹尼洛夫利用了沙夏并朝着丹尼洛夫大吼,可丹尼洛夫却说:
“我没有利用他,他是自愿做内奸的。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信任你!”
因为他信任你。
正是因为这一句话,瓦西里的心理防线彻底垮了。从那一刻开始,他已经没有办法后退了。
瓦西里最终成为了别人口中的救世主,而这代价就是用自己的作为普通人的一切来交换。
最终瓦西里去了化工厂,可却差点丧命于此。而当迟迟不见瓦西里回来的时候,泪水在丹尼洛夫的眼里打转,即便直觉告诉他瓦西里没死,他还是很伤心。
丹尼洛夫的直觉是对的,后来瓦西里真的出现在了他的面前,而瓦西里出现的那一刻丹尼洛夫哭了,他终于知道众人的期望把瓦西里逼成了什么样子。
那一刻他对瓦西里说,他会向司令申请把他调回原来的部队。
可瓦西里却没有听他的话,在瓦西里眼里“开弓没有回头箭”,这条不归路瓦西里要一直走下去了。
只不过这一次背负的不再是期望,而是比往常更艰巨的责任——狙杀康尼少校
回归现实的思考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明星很像瓦西里。
作为公众人物,要承担的压力必然不小,既要面对人们的舆论也要做好那些不成文的义务,稍微犯了一点错误可能就会面临人们狗血淋头的臭骂、经纪公司的解约。
不光是明星那种公众人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与朋友或恋人相处也是如此。我们总是会利用自己对他人的期望来迫使对方感受到压力。我们总是喜欢用那句“不要让我失望”来使对方对那些自己本可以完成的事情充满疑虑。
克里斯多福·孟在《亲密关系》一书中说到:期望=愤恨的前身,如果对某人失望、愤恨,那一定是对他有所期望,可满足我们的期望并不是他们的责任。
我们都是人,自己承受不住的压力别人也很难承受的住。俗话说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什么事都是如此,在生活中我们减小对他人的期望不仅仅是为了帮对方摆脱压力,也是对我们自己的一种解脱。
03、《兵临城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迪?
①妒忌给丹尼洛夫带来的恶果
有人说世界上的所有三角恋都会逼疯其中一个人,果不其然,丹尼洛夫也是一样。
影片临近尾声时丹尼洛夫因为看到了瓦西里和坦妮娅亲吻而大怒,因为他喜欢坦妮娅,可坦妮娅喜欢的却是瓦西里。
他回到基地后开始造谣瓦西里的各种不好,说瓦西里不相信自己国家胜利的可能性,甚至公开发表悲观言论。
虽然最后沙夏和坦妮娅的“牺牲”让丹尼洛夫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帮助瓦西里赢得了胜利,可这代价却是惨重的——他牺牲了自己。
放眼望去,不光是爱情,这世界上令我们妒忌的东西太多了,金钱、地位、友谊、身材长相等等,太多的东西都在令我们疯狂。
正如丹尼洛夫在临死之前说的一样,
“我们努力制造平等社会,想让人们不去嫉妒别人,可人与人之间总有令人妒忌的东西,一个微笑、一份友谊......”
作为人,令我们妒忌的东西太多了,哪怕是很微小的东西我们依然会心生妒忌。
托马斯·富勒说过:
“妒忌使他人和自己两败俱伤”。
丹尼洛夫是如此,我们亦是如此,妒忌不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快乐,它只会让人心生执念,而执念却又往往让人忘乎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所以相比之下我们更应该多去留意身边的美好。
②灾难来临的时候,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英雄
如果说瓦西里是大英雄的话,那么沙夏一定是小英雄。
影片中当所有平民都在想要逃离斯大林格勒的时候,还是个小孩的沙夏就已经意识到了国难当头人人有责,他为了帮助瓦西里赢得胜利,自己主动去当内奸骗取康尼少校的信任。
虽然他最后被康尼少校识破并且吊死在火车站,但是他的牺牲为瓦西里的胜利做了铺垫,他的精神也给我们带来了心灵上的震撼。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国难当头竟然可以挺身而出,甚至牺牲性命。反观当下,我们现实生活中太多的人做不到这一点,且不说国难当头,很多不良的社会现象出现在我们面前都没人过去制止。
我所说灾难并不是天灾人祸,敌人入侵,很多看似很微小的现象都需要我们挺身而出,从插队到欺凌,这些都是培养灾难的种子。
如果灾难还在萌芽期的时候人人就已经做起了缩头乌龟,那么这个社会必将倒退,我们每一个人都得承受自己因为沉默而种下的恶果。
结语
看完《兵临城下》后,深有感悟。
这部电影仿佛还原了二战中斯大林格勒的场景。虽然我生活在和平年代,但依然可以从影片中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依然可以看到那些浴血奋战的士兵,他们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一个国家、一个和平的时代。
他们宣扬的也不是一种暴力,而是爱国、热血、希望。
在他们眼里,战争过后的世界一定是美好的,而那个美好的世界里一定人人平等、欢声笑语。
举报/反馈

扬一把沙

3595获赞 132粉丝
愿化清风,伴你左右,愿文字温暖每一个读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