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上映不久,解说无数,而我则有不一样的观点和解读。作为资深影迷,我今天就将从技术层面,比如剪辑、布光等细节处来解读电影的情感表达方式。@贾落衡
这部电影把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它不仅细心刻画了人物的每一个心理动作,又把浓浓的犯罪技术和情感融合在了一起。通过弱势群体的反抗来反映社会问题,是这部电影带给观众的新魅力。
《误杀》刚上映3天的时候就达到了2.23亿票房,被观众称为“2019年最好看的犯罪片”。高概念的反杀剧情,故事紧张,伏笔丰富,激发了观众内心的愤恨与同情。柯汶利导演也凭借《误杀》这部电影获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
如果只从犯罪激情一个层面赏析这部电影,那绝对无法把其中的真正含义表达出来。所以,我会从交叉蒙太奇剪辑手法和独特的布光手法进一步解读这部电影的高技术与精彩之处。
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会根据自己的观影经验,分享这部电影的三大情感表达方式。
01、交叉蒙太奇剪辑手法,用不同空间的相同动作营造出了紧张气氛、造成惊险的戏剧效果,为后续情节做铺垫,让剧情更加的饱满、有格调。
《误杀》这部电影,虽然是以李维杰一家的犯罪线索为主进行展开的,但我觉得衬托他们犯罪前和犯罪后的剪辑方式更为妙哉。
不管是在误杀之前还是误杀时或者误杀后,导演都采用了精准又富有情感的镜头语言,让这个关于父爱、犯罪的电影,更为真实的呈现在人们面前。
这样富有情感的镜头就是交叉蒙太奇,当李维杰看拳击比赛的时候素察正好闯入家中与平平母女二人搏斗,当拳王被打趴下的时候素察也正巧被平平误杀,李维杰的激动和平平母女二人的恐惧正好形成了不同空间的鲜明对比。
交叉蒙太奇这样的剪辑手法在国内电影中真的是越来越少出现了。柯汶利导演利用这种交叉蒙太奇剪辑手法让误杀和斗争时刻瞬间达到高潮,不仅激发了观众的紧张情绪,也突出了富有与贫穷二者矛盾之间的冲突。
这也是为什么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为平平一家捏汗的原因。
那么交叉蒙太奇的作用真的只有激发观众情绪、制造冲突这么简单吗?当然不是。交叉蒙太奇在这部电影里还发挥了另一个作用——增加故事的内容。
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认为,A镜头加B镜头,不是A和B两个镜头的简单综合,而是成为C镜头的崭新内容和概念。这部电影就是这样,拳击比赛是A镜头,素察与平平二人的搏斗则是B镜头,导演通过两个镜头的简单综合引出了后面李维杰瞒天过海的崭新内容,从而让剧情更加的饱满、有格调。
作为观众如果把这种剪辑方式的前后剧情结合起来你就会发现,这种剪辑方式在激发观众情绪的同时也无形中推动了后面故事的发展。
02、独特的布光手法,柯汶利导演利用他独特的布光手法让整部电影的氛围变得紧张起来,同时也方便了观众更好的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柯汶利作为新晋导演,他在毕业作品《自由人》中,其实就已经向观众展现了他独特的布光手法。他喜欢不打光或者只打一点光来拍摄一个固定的场景和人物,虽然在大导演面前这样的做法有些荒唐,不过这样的拍摄手法的确更容易让观众体会到人物的内心动态。
那么接下来我从拉韫和李维杰这两个主角的角度,给大家分析一下柯汶利导演在这部电影中的布光手法:
拉韫:在电影里她作为一个母亲和警察应该是最难扮演的一位角色,在袒护孩子的时候她极为柔弱,像极了母爱如水的代言人。可在面对杀害自己孩子的李维杰一家她又变得像恶魔一样恐怖。
当她发现可以用殴打李维杰的方式来要挟李维杰小女儿的时候,她将小女儿拖到了一个房间里,暗淡的光线经过她的身躯形成了巨大的影子,慢慢地压在小女儿身上。
其实导演就是借用了这样的独特的布光手法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压抑的感觉,也让观众更加清晰的了解到一个母亲在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后会变得多么不理智。
李维杰:李维杰在得知女儿平平被素察侵犯并且把对方误杀的消息时,整部电影的光线都变暗了。镜头不是黑压压的夜,就是密闭的警察局审讯室,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充满着压抑和紧张。
我觉得导演这么做的目的无非就是想让观众在这样的布光中感受到大战的一触即发。同时也想告诉观众,李维杰一家作为弱势群体是在多么危险的环境下进行瞒天过海的。
其实这部电影中李维杰和拉韫身上展现的布光手法就是柯汶利导演的独门绝技,他通过这样手法来让《误杀》这部电影成功的跳出传统布光,成为今年年底冲出的黑马。
03、主人公凭借多年观看犯罪片的经验来瞒天过海、保护家人,我今天就结合多年的观影经验分享下这部电影的三大情感表达之处。
一部电影无论导演想向观影者传递怎样的内容价值、现实思考,都需要从视觉方面引发观影者的思考。能触动观众的大多不是精彩的剧情,而是情感。所以,一部电影的情感表达之处就变得极其重要。
那么我们作为观众,既没有多年从事影业的经验也没有好的导师来指导自己,又该如何透过剧情看《误杀》这部电影的情感表达之处,体会里面的高深呢?
接下来我就结合多年的观影经验,来具体解答一下《误杀》这部电影的三大情感表达之处,并且逐字分析电影中常用的套路,来方便大家以后更好的观赏电影。
①快慢镜头交叉带给观众的紧迫情绪
这部电影里出现的慢镜头真是数不胜数,具体是多少,说实话我也记不清楚了,可我觉得最高深的一次慢镜头就是李维杰最后的“反杀”。
当人们都聚在李维杰家门前为李维杰一家伸冤的时候,镜头很慢。后来警察准备开馆的时候,镜头就变得更慢了,仿佛能够听到李维杰一家人的心跳和呼吸声音。而跳过慢镜头之后就是人们的暴乱,因为警察并没有在棺材里找到素察的尸体。
我相信很多人在看到警察开馆这一幕的时候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而开棺之后没有发现素察尸体这一幕又让观众心里的石头沉了下去,当人们暴动的时候,我们作为观众的第一反应肯定是“爽”!因为弱势群体终于得到了胜利。
这种不经意间的快慢镜头交叉,其实也是由导演精心设计的。它不仅带来了这部电影的结局,也让观影者可以深入其境体会李维杰一家人当时的心理活动,让观众在几分钟的时间里得到了不同的心灵体验。
作为观众,发现这部电影的快慢镜头交叉,就逐渐打开了《误杀》中隐藏的情感之窗,它会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这部电影是如何引导观众身临其境的。
②配角的转变也影响了主角的心里
电影的结局是李维杰选择了自首,至于是什么原因,答案众说纷纭。有的说佛教的信仰决定让他自首,也有的说他为了制止暴乱而自首,还有的说是内心愧对于素察父母,但我觉得导致李维杰自首的真正原因应该是他的小女儿。
为什么说小女儿导致了李维杰自首呢?因为在电影的结局小女儿为了得到口琴,把原本只有70分的考卷用涂改液改成了100分,这样的事情是在“误杀”这件事发生后才出现的,所以李维杰觉得小女儿撒谎和自己有很大的关系,为了给小女儿做一个榜样,他选择了自首。
这部影片的最后,小女儿虽然是配角,却承担着影响主角心理的巨大作用。导演通过出其不意的涂改考卷把原本单纯的小女儿变成了会撒谎的丫头。因此,在这一转场处,用李维杰的自首进行衔接,恰如其分的顺接了故事的发展。
③弱势群体反抗的共鸣
《误杀》和很多电影一样,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讲故事给观众听。可单调的故事对于观众来说又太过乏味。所以在讲述犯罪的故事的同时,其实还有另外一些导演想要表达的情感隐匿在剧情之中,用于让观众产生共鸣。
那么这部电影让观众产生共鸣之处的应该就是:弱势群体面对强敌所做出的反抗。导演通过李维杰一家面对邪恶势力入侵的勇于抗争,和最后人民群众面对不公平社会开始的暴乱,来激发观众的情感引起共鸣。
总结一下:
2019年被翻拍的电影有很多,可像《误杀》这样拍出新花样新想法的电影还真是屈指可数。
认真去了解一部电影背后的拍摄和剪辑手法是很多人从来不注意的事情,因此,今天这篇文章我就说了下我对《误杀》犯罪剧情之外的一些见解,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也结合了这部电影介绍它的三个表达方式。
我觉得不管是什么电影,我们每个人在观影的时候都可以去尝试品味一部电影的构思和布光,这不仅能帮我们更好的看懂一部电影,还能增强我们对电影方面的认知。
举报/反馈

扬一把沙

3595获赞 132粉丝
愿化清风,伴你左右,愿文字温暖每一个读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