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节目/纪录片,十点君从来都不放过。
像演技派扛鼎的《一本好书》;央视大制作的《故事里的中国》;聚焦教育话题的《他乡的童年》。
每一部单拎出来都堪称国产清流,为你开垦出一片风水宝地。
这部一样“逃不掉”,评分甚至超过了以上所有 ——
乍一看片名,挺怪的。
但仔细想想,在“但是”之前有什么?
有琐碎的现实生活,有如期而至的花呗账单。
加班、考试,从不缺席。
为买一小片蛋糕,从纠结到放弃。
但书呢,就躺在房间里,安静得很。
不像美食会朝你招手。
不像工作会把你绑架。
倒像是一座避难所,崭新而湿润。
豆瓣9.5,几乎无一例外的好评。
看似代表“诗和远方”,始终都待在高处的书籍。
因这部片一下子将所有人的距离拉近。
阅读,成了一件可以分享的乐事。
定睛一看,出品方是B站,懂了。
没错,就是那个鬼畜、二次元与原创内容的集散地 —— 哔哩哔哩。
令人没想到的是,如今哔哩哔哩已经成为了国内最大的纪录片出品方之一。
举几个例子,《人生一串》(出品方),《寻找手艺》(出品方),《我在故宫修文物》(投资方),《极地》(投资方)......
他们踮起脚尖眺望着这个世界上那些隐秘而伟大的角落。
并吸引了一帮与他们有着同样热情的团队参与。
让创作者无需为资本担忧,放手去干,锅自己来背。
而这次这个“会玩”又有趣的团队,开始触及到书籍,又再次带给了我们大惊喜。
有多“会玩”?导演亲自在留言区兴冲冲的实名安利。
有多有趣?文案总能让弹幕刷起一片666。
硬生生将一个人文类纪录片做成了“大型种草指南”。
在这部纪录片里有一个人你很熟悉,胡歌。
他为本片友情献声,而且由人称国内配音界的天花板姜sir亲自调教。
出来的效果就是一口知识分子气质的清朗嗓音,温润而感性。
首播突破百万级,从弹幕里就得知胡歌肯定占了大功劳。
但,看完后却无一不被他们圈粉 ——
片子果然不负9.5分的殊荣。
并非只带你在浩瀚书海里走马观花,也不是摄影棚里组织的座谈会。
每期,《书籍》都会有那些生活与书紧密相连的人参与。
第一期的书海编舟记,讲的就是编辑、译者这些书籍幕后工作者的故事。
而且纪录的人一个个在圈子里都大有来头,讲起话来却一点也不文绉绉。
比如,人称“豆瓣秃顶协会会长”的朱岳。
总穿着一件精神恍惚的T恤,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寒风袭顶。(笑)
坐镇后浪文学编辑部,每日就是阅文、修改跟订正。
还挺不自然的对着镜头说:“这些都不会用上是吧”。
最后还是被剪到了片子里。
表面上看起来他人特别丧,但内心却充满奇思妙想。
自己写小说时,一股脑的全都给抛了出来。
像是胸腔里长有小型影院的“默片人”,靠阅读文学作品提高战斗力的刀客。
还出版了一本小说集,名为《睡觉大师》。
粉丝量绝对比发量要出众。
B站果然会玩,还特意给他做了两段动画
面对小说家的一腔热火。
编辑却是一个非常枯燥的工作,冷板凳一坐就不知道天亮天黑。
在已经走向夕阳的出版业,干起来更是令人感到疲惫。
而不可或缺的“纯文学”,在这个快餐时代里越来越没有出路。
它们不是网络大IP,不为了服务读者而生。
是纯粹的,具备深度思想性的作者表达。
于是乎,对于出版这些书,便成了理想与面包式的挣扎。
心系“纯文学”的朱岳,常梦到顶头上司盘查KPI。
而因为卖不动的“纯文学”,成绩自然提不上去。
哎呀,慌了。
一夜惊醒,焦虑得很。
嘴里叨叨着不能再做“纯文学”了。
但嘴上这么说,身体还是很诚实。
在豆瓣上各种花式卖书。
跟书店老板日常寒暄时突然从书包里掏出几本书。
还找朋友帮忙推荐。
换来的却是一句我不看,一气之下,把人立马拉黑。
为的,是这本书《寂寞的游戏》。
作者袁哲生,被张大春誉为撑起21世纪台湾小说江山的两位作家之一。
但像海子,像芥川龙之介也像阿尔志跋绥夫,袁哲生在年富力强的年纪坚定的选择了死亡。
那年他39岁,第一次读《寂寞的游戏》时的朱岳也是39岁。
于是一股不可名状的感受袭来。
如果,袁哲生继续写下去,或许会是当今台湾最杰出的小说家……
但命运戛然而止,只留下几本优秀的遗作无人问津。
那么,捍卫好作品最好的方式,就是出版。
为了推广,朱岳不惜四处奔走,盼着能让更多人看到这本书。
而他的一句话,确实有点无奈,但也满是希望。
每十万人里一个人看,那我们就能活下去
而相对于华语文学的出版,古籍整理更是一个精细活。
十年如一日的熬,也许只能促成几本的面世。
像是中华书局的学术著作出版中心主任俞国林,能编,能写,还能制定国家级标准。
弹幕里都在给他疯狂打call。
但为了整理出版《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还是历经了不少波折。
单时间就花费了近13年。
就为了一本日记,投入了13年时间,真的值得吗?
对俞国林来说,值得,时间已经是最低的成本。
日记里记载了西南联大总务长郑天挺在那个非常时期的所见与所闻。
放到现在都是史料级别的存在。
还能保存下来,简直弥足珍贵。
于是,十年间,从不间断的奔走、拜访,希望得到郑天挺后人对于出版这本日记的一致同意。
而这么多年来,与郑天挺的后人都成了朋友,坐在固定的位子上,一聊就是一整天。
好在,13年后终于得到了出版的授权。
对他来说,十年奔走,不为金钱或名望。
只是,有意义。
十点君还记得,2017年俞国林获得第一届宋云彬古籍整理·编辑奖奖金。
旁人当然希望这笔钱能入他口袋,当成这份寒窗苦干的褒奖。
但奖金他却愣是一分没要,10万元直接捐给了古籍整理基金会。
你要说他傻,十点君反倒觉得很酷。
都说旁观者清。
可没入行便不知道行内的艰辛。
这时的奖励捐出去,更像是带着希望后继有人的期许。
《但是还有书籍》虽然一集只有短短的30分钟。
但节奏却出奇的好,只捕捉了这些挖掘者、整理者幕后难能一见的生活状态,这也是本片看起来非常舒服的原因之一。
而到了第三段时,是译者范晔的故事。
他被本片导演称之为男神,是北大外国语学院的西语老师。
另一个名头就更厉害了,马尔克斯首次正式授权的《百年孤独》中文译者。
即便如此还是很谦虚,你听听看这是人话吗?
我没什么学习语言的天赋
他一直在教书的间隙勤勤恳恳的从事翻译工作。
当本片导演娜娜,像粉丝一样羞涩的找到他提拍摄想法时还有一些抵触。
直到看了导演拍摄的另一部纪录片《书迷》的猫咪版预告时,突然就同意了拍摄。
因为他跟他的偶像克塔萨尔一样,是猫奴本奴。
我知道你也想看,预告片送上,一起沦陷 ——
但先别为小猫陶醉。
关于范晔,还是得回到《百年孤独》。
面对这部著作,当收到翻译邀请时,不可避免的要感到忧虑。
能不能无误的传达书里的内容,与还原作者当时写下每一个字的心境?
几乎不可能完成。
也因此,翻译被称之为是遗憾的艺术。
但没有了翻译,再伟大的作品也是曲高和寡,能知者寥寥。
对于范晔,也是一个难以抗拒的诱惑。
于是他还是接了,并花了11个月的时间最终翻译成书。
过程不乏艰难跟焦虑的时刻,只能悠悠的打出,译者即叛徒。
十点君犹记得,他说第一次去哥伦比亚时,正赶上马尔克斯的离世。
一个译者与作家之间,冥冥中似乎产生了一丝关联。
于是,他用了《百年孤独》里的一句话来形容这次的哥伦比亚之游。
“我来这里是为了参加国王的葬礼”
十点君听到时,鸡皮疙瘩跑了一身,并突然陷入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怅惘中。
如果没有《但是还有书籍》这样的纪录片,通过我们的眼睛,很难能看到书籍幕后工作者的真实状态。
他们以热忱,兴奋的为你打开另一扇门。
让书籍的弧光,得以波及这些幕后的工作者。
像这样真诚的创作者,十点君从来都愿意充当自来水。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后改了朱岳会长的话来结尾。
如果能有一个人因为这篇推文对书籍重燃热情,
那就值了。
想看的,去哔哩哔哩。
举报/反馈

十点电影

17万获赞 106.7万粉丝
深夜十点,陪你一起看电影。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