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澎湃新闻
原标题:中央提出要“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有何深意?如何推进?
12月10日至12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不少新要求。
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更讲究“提质增效”,而货币政策由去年的“松紧适度”改成了“灵活适度”,还专门提出了要“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更好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制造业PMI为50.2%,比10月上升0.9个百分点,在连续6个月低于临界点后,再次回到扩张区间。不过,受外部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制造业下行压力依然存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向澎湃新闻表示,当下制造业新增贷款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下降较快,而且中长期贷款的占比也在迅速下降,因为制造业生产的特殊性来决定其对资金需求相对比较长期,但目前银行对制造业的贷款在贷款中的占比相对比较低。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制造业违约风险相对较高。从实践中来讲,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确实会存在难度,但是政策既然去定了方向,未来可能回头相关的安排去推动这个事情。
“近年来,虽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效率不断提升,但仍然存在结构性问题,表现之一是制造业贷款尤其是中长期贷款占比有所下降。”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说。
曾刚认为,从银行自身角度看,它很难区分制造业企业的好坏。按照银行原有的方法,它对相关产业不太了解,只能看相关企业的财务报表,然后收抵质押品。如果这些行不通,就只能一刀切了。一些企业出现了问题,它到底是短期的问题还是长期问题,对金融机构来讲是比较难去判断的。一刀切的行为,当然就会导致银行对制造业的过度畏贷,所以这里面既有合理的成分又有不合理的成分。
具体怎么去扭转的不合理的成分?曾刚表示,银行则应该去探索一些新的模式,比如通过供应链金融的方式沿着这个核心企业上下游去做。如此一来,银行对整个行业的信息获取的会更加真实,在这个过程中,再引入一些区块链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来保证应收账款信息的真实性、加强对动产的监控等。从银行自身角度,可以通过技术的改进来开拓制造业贷款的一些新模式。
董希淼则指出,下一步可以探索专门制定针对制造业贷款的制度办法和信贷计划,创新制造业贷款考核奖惩机制,加大发债、上市等直接融资力度,建立起更加有效的容错纠错机制,在防范风险前提下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服务。
曾刚还建议,监管部门应该多加大一些引导。制造业既然需要长期的资金,那么未来在风险容忍度上的监管或者定向降准等方面,能否把制造业的这部分中长期资金考核也纳入进来?如此一来,一边是银行加大对制造业发放中长期贷款,另一方面又能获得定向降准带来的长期的低成本资金。
“如果像现在做小微企业贷款一样,有一些相应的监管制度的安排去予以支持的话,下一步制造业还是能够得到一定的好转”,曾刚说,“既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要求,那下一步必然会有一些相关的政策配套和落地。虽然有难度,应该还是有一定缓解的空间。”
举报/反馈

新浪财经

4109万获赞 265.7万粉丝
新浪财经提供7×24小时的全球财经内容服务
新浪财经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