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活动现场 新民晚报记者 马丹 摄(下同)
新民晚报讯(记者 马丹)2018年,上海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503万,老龄化程度则已经超过34%,每三人之中就有一个老人。“上海老龄高峰值将出现在本世纪中叶,也就是说,再过30年,就将有700万老年人面临养老‘难题’。”在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学·神户大学联合论坛暨中日企业创新合作论坛上,上海市福利中心主任、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会长徐启华说,现代养老,已是一个社会通力合作的问题,也将从解决“有没有”向解决“好不好”的转变。“市场放开、城乡均衡发展、跨区养老、长期护理保险等或许是解决老龄化社会的几大‘良方’。”
上海老龄化“跑”在全国前面
日本是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也被称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最成熟的国家。日本政府一直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设置了健全的法制来保障老年人的权益。在日本,从1951年推出“社会福祉法”开始,日本就持续推出了一系列社会福祉政策,其中,有针对高龄雇佣、高龄者医疗的法律,也有健康增进、介乎保险法修正等政策。
上海交大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老年长期照护研究所所长章晓懿说,中国的老龄化程度比日本晚了20年左右,但上海的老龄化“跑”在了全国前列,其实和日本现状比较接近。“从波峰到振幅,中国和日本的人口数字曲线其实颇为相似。这也是使得日本养老政策特别有借鉴意义。”
鼓励发展异地养老
截至去年年底,上海全市已经拥有712家养老机构,设有14.42万张的养老床位。但是,上海的养老仍然存在“住不进”、“住不起”或“不愿住”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上海‘9073’养老服务格局初步形成并不断深化,在推动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的同时,也把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作为重要的解决形式。但是,即便如此,到了本世纪中叶,要在上海为700万老人每个人都提供养老服务,也是一个难题。”徐启华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成为国家战略之后,沪苏皖浙四地民政部门已经在养老服务领域进行了一些尝试,鼓励发展合适的异地养老模式,比如,推进了养老服务标准互认、探索建设区域养老服务数据资源中心等。
徐启华说,5G、人工智能等信息、科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养老服务也有了新的行业业态。“养老行业,从原先最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逐渐向高科技深度介入的行业转变,康复大数据、智能康复器械等运用到了养老康复之中。”扬州大学医学院就引入了一套日本长野县看护大学研发的Salus远程医疗系统,用于扬州当地的智能养老看护试点,这套系统具有高画质、高音质、低延迟以及软件安全性强等特点,可用于远程诊疗、远程手术指导等。
重新激活老人“活力”
章晓懿说,和中国老人相比,日本老人更有“活力”,而这正是联合国老年人纲领的变化:从1990年的健康老龄化积极迈向1999年的积极老龄化。“积极老龄化是指老年期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得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机会的过程。它突破了传统挂念,重新激活了老人的‘活力’,通过社会参与让他们重新找到了个人价值实现的方式,也有助于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2018年出版的日本《老龄社会白皮书》里提到,日本的老年人相关制度正不断加以完善,不仅人口平均寿命在延长,老年人组成的“终身劳动”社会也在形成,今后日本的改革趋势将再进一步将退休年龄延长到70岁。为此,日本也通过各种政策法规确保多形式的老年人就业,比如,2017年实施的《雇佣保险法等一部分法律修订案》,同样适用于65岁以上继续工作的老年劳动者;支持由地方自治体为中心设立各种协会促进老年人就业活动,并对那些吸收老年人才并提高生产率的企业进行表彰等。
“不过,近年来,中国的老人也正变得越来越有活力。2015年,有一项及以上社会参与活动的老人占了56%,而这个比例在2011年只有50%。”章晓懿说,在上海,“老伙伴”计划让低龄老人帮高龄老人,也是一种正在尝试的“活力老人”的形式。2017年时,上海有20万低龄老人参与照护了4万高龄老人。
举报/反馈

新民晚报

4061万获赞 190.2万粉丝
阅读上海的第一选择,你在上海的生活助手
新民晚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