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的实际情况来看,康熙帝传位给雍正应该是英明的,雍正帝不负重托扫除积弊,并最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但这并不足以说明,康熙的其他皇子就做不好皇帝,只不过他们没有雍正那么幸运,没能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最终问鼎神器。
康熙帝的诸皇子中,以能力而言,皇八子胤禩不在皇四子胤禩之下,这不是笔者妄自猜测。事实上,胤禩的确是众皇子中出类拔萃的人物,他聪明好学,精明能干,而且性格谦和,平易近人,很有领导和组织才能,康熙刚开始十分赏识他,说“八阿哥的为人,大臣们都称赞。”
还有康熙之兄,裕亲王福全也曾对康熙说:“八阿哥心性好,不务矜夸,聪明能干,品行端正,宜为储君。”深受康熙信任的大学士李光地,直到康熙五十六年,即便是在康熙几年前就宣布与胤禩脱离父子关系之后,还不避嫌疑,不怕惹祸,在康熙面前直言不讳,坚持认为“目下诸王,八王最贤”。就是胤禩的仇敌四阿哥胤禛在坐上皇帝的宝座之后,还不得不承认:“胤禩较诸弟颇有办事之才,朕甚爱惜之”,“论其才具操守,诸大臣无出其右者”。
可以看出,胤禩的人品才干在诸皇子中的确是首屈一指,世所公认的。也正是因为胤禩的贤能,所以,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帝首次分封皇子时,年仅17岁的胤禩就受封为多罗贝勒,是诸皇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人品好又有才,那么为何胤禩就没能笑到最后呢?这不仅仅是他运气不够好,而且最重要的还是犯了康熙的忌讳。我们知道,胤禩的生母卫氏是满洲正黄旗包衣,就现有资料来看,卫氏是康熙朝所有嫔妃中,地位最卑下的。
康熙帝尤其崇尚汉人文化,对嫡庶之分很讲究,胤禩的母家出身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他争储中的一大劣势。胤禩对此十分清楚,所以他不甘心因母家卑贱而屈居众皇子之后,因而千方百计地讨父皇欢心,而且尽量交结一切可利用的各阶层人物。
胤禩的交际能力极强,很善于与其他皇子搞好关系并使其中一些人成为自己的忠实粉丝,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一子,甚至是和雍正一母所生的皇十四子也与他非常友善。至于其他王公大臣、各级官吏,甚至是江湖术士,只要有利用价值,胤禩都尽量收买和笼络。
胤禩有了有了如此巨大的能量,必然会引起康熙的注意和提防。恰好在第一次废太子之后,大阿哥胤褆又给了胤禩致命一击,这让康熙对胤禩极度反感,并将他排除在了继承人之外。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第一次废太子时,胤褆在给康熙的奏章中曾这样说道:“胤礽所行卑污,大失人心。相面人张明德曾相胤禩,后必大贵。今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这就不仅在康熙面前不打自招,暴露了自己的野心,而且把胤禩也给出卖了。
显然,胤褆在奏章中要扯上胤禩,完全是别有用心,其本意就是想一箭双雕,既对被废的皇太子落井下石,同时也想把人气很旺的很有希望成为新的储君的胤禩给推下水。
胤褆的这点心思自然是糊弄不了康熙的,结果胤褆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但不幸的是,胤禩竟然也受牵连。康熙紧紧抓住胤褆奏章中提到的张明德一事不放,顺藤摸瓜,很快便挖出了一个“皇八子党”,蓄意制造了一起骇人听闻的“张明德事件”。
如今看来,所谓的“张明德事件”,只不过是康熙借此来打击以胤禩为首的皇八子党的一个借口。张明德事件本身并不复杂,只不过是一个自称有些法术的相面人,在暗地里为皇子看相,预测前程,而且张明德在给胤禩相面的时候也没说什么出格的话,只是说:“八阿哥丰神清逸,仁义敦厚,福寿绵长,诚贵相也!”
然而,康熙非要拿这个当罪名来打击胤禩,无非就是胤禩有两个优点太突出了,一是太有才,二是太有人缘。以致于康熙帝对他既嫉妒又害怕,生怕有朝一日大臣们会拥戴他,冷不丁来一个宫廷政变,届时一不小心自己将会面临“逊位”的危险。所以,胤禩越是能干,越是得到众大臣的拥护和称赞,就越是犯了康熙的忌讳,康熙也就越要整垮他,越不会让他当皇太子。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胤禛能最终登上宝座,在很大程度上是胤褆自作聪明弄巧成拙,他不仅害了自己,也害了原本很有希望成为继位人的八阿哥胤禩,这就为胤禛铲除了一个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举报/反馈

左都御史

46.4万获赞 8.5万粉丝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