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镇,位于宁远县的西部。东面比邻舜陵镇,南面是天堂镇,西面靠近道县和双牌县,北面与柏家坪镇接壤,现在的镇政府就在中和圩。
中和镇境内四面环山,中间是盆地,恰似一个巨大的天然溪宝,也称西洞,气候宜人,又得凤仙桥水库灌溉之便利,此地物产比较丰富,在宁远县,中和镇可以说是粮食主产区。
在当地,老百姓习惯称中和镇为“中和圩”,中和镇为何又名“中和圩”,“圩”到底是何意?现在就来说说“圩”的含义。
图⒈宁远县中和镇岭头村
一、说文解字:“圩”的含义
⒈“圩”的本义
“圩”,形声字,从土,于声。“土”为土地;“于”表示比较,有超过、越过之意。“土”“于”即高出平地。“圩”本义指低洼区防水护田的土堤,读作“we픓圩”读“weí”时,指低洼地区防水护田的堤岸,俗称圩堤。
《字汇》:“圩,圩岸。”土堤的高度要超过被围之田地,因此“圩”也就引申为“凹”的意思,有中央低而四周高的含义。
⒉“圩”特指乡村集市
“圩”读“xū”时,相当于“墟”,特指湖南、福建、广东等地区的乡村集市,很多人在其中进行商品买卖。
图⒉宁远县中和镇传统民居
可见“圩”相当于汉语中的街、集、场、会等概念,其功能也与这些概念相当。
二、说文解字:“中和圩”的含义
⒈“中和圩”的由来
据《宁远县志》记载:中和圩是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设圩。旧有上街、下街,长700米。70年代的时候,沿公路新开辟街道圩场,占地2592平方米。
公路两侧新建私房70栋,形成1000米长的新街道。全圩镇总面积17.5万平方米,是县境西部最大集镇。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设圩,可见“中和圩”至少已经有130年的集市历史,其实在光绪十五年之前,“中和圩”就已经是当地自发的农民贸易集市。
很久以前,当地百姓就有“赶圩”的习俗,因为人口的增长,原来自发的农民贸易集市,规模越来越大,当地官府才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设置圩市,因为设置圩市是可以获取税收收入的。
⒉“中和圩”的历史变化
“中和圩”正式开设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直到民国时期,宁远县的集镇已经有21个。当时较大的集镇有禾亭圩、水打铺、柏家坪、中和圩、湾井圩、冷水铺、太平圩等。
其中,以禾亭、水打铺、柏家坪最为繁盛,中和圩的农村贸易规模,可以排在全县的第四位,在宁远县是比较有名的集市。
图⒋宁远县中和镇之山水
宁远县的中和镇,为何又名中和圩,“圩”到底是何意?
综上所述,“圩”相当于“墟”,特指湖南、福建、广东等地区的乡村集市,“圩”相当于汉语中的街、集、场、会等概念,功能也与这些概念相当。
宁远县的中和镇,为何又名中和圩,主要是当地百姓有“赶圩”的习俗,又因为中和镇境内四面环山,形成盆地,在盆地中心便于民间货物贸易,四周山里人下山买卖东西也比较方便,所以规模越来越大。
后来,此地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设圩,在发展民间贸易的同时,当地官府也可以获取部分税收收入。到民国时期,宁远县的中和圩的农村贸易规模,可以排在全县的第四位,已经是当地比较有名的集市。
举报/反馈

龚柳辉

8977获赞 722粉丝
考镜源流 尊重历史 文以载道 言为心声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