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起,有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免疫学专家曹雪涛参与的超过50篇论文,被指伪造图形、图片,消息曝出后,网络上关于学术造假的讨论甚嚣尘上。质疑是被中国网友称为“美国方舟子”的伊丽莎白·比克提出的,比克是一名微生物学家,她认为,曹雪涛团队发表的论文中,多处存在图像重复使用、图片一致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实践中是完全不可能存在的。
至今,已经有6篇论文的作者作出回应,3人承认用错图,比克对已有回答表示满意。此外,中国工程院表示会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处理,曹雪涛本人则表示,“对论文中得出的科学结论的有效性、牢靠性以及研究的可重复性,充满信心”。
对于学者、导师、甚至是普通的大学生而言,说你“论文有问题”,绝对是在平淡的生活中投入了一枚深水炸弹,因为这对人的知识水平、学术态度、人格素质都是一种无形的质疑和侮辱。所以,很多人对这一话题都是讳莫如深,敢于直面问题的少之又少。
2016年,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韩春雨在《 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成果,其中提出的新的基因编辑技术,被指其实验无法重复。
2019年,演员翟天临被网友质疑博士学位论文造假,确认翟天临的确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后,北京电影学院撤销了他的博士学位。
上面讲的这两起事件,在国内曾闹得沸沸扬扬,接受到质疑,不管论文是否真的存在问题,他们的第一反应都是否认。不过,好的一方面是,自从他们的论文被曝光问题以来,国内各大高校开始严格审查本科生和硕博士的论文,把控输出的学术成果质量,某些原本态度不端正的学生也开始认真对待自己的论文。做学术,就是要本着科学的态度,严谨、认真地做好应完成的工作,这是常识,也是所有科研人员应该遵循的准则。正是因为有这么一条准则,教授、院士、学者等名号才值得尊敬。
而对于曹雪涛这样级别的学者来说,头衔很多,在学术界享有盛名,学生中的声望也很高,如果他的论文都开始造假,那对中国的学术圈来说,会产生怎样可怕的影响?在人们心中,普通人小偷小摸、粗心偷懒还可以原谅,可是作为学者,本就该是社会中某领域领军人物的标杆,其所言所行,能影响社会走向,更能赋予人们精神力量。
这样的模范形象一旦倒塌,社会信用、道德的标尺也会随之下降,对社会的影响可想而知,更严重的是,那些真正潜心做学术的人,今后有任何卓越的学术成果,也会被国际学术界指指点点,质疑是否造了假。所以,到底是监管不力,还是学术不端,一定要查清楚。
曹雪涛作为校长,又是博士生导师,多年积累下来,手下至少得有数十个学生需要管理。平常大学老师管理三四个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都得挤压休息时间,才能保证不影响日常的教学活动,而校长的行政工作比教师可多了去了,同时必定还需指导多个科研项目,如此繁重的工作量,顾不过来是有情可原的。
中国的很多高校都是这样,导师有了项目,通常都是交给手下的学生去做,导师充当的是一个指导人的角色,没办法事无巨细地去处理科研事务。学生做好之后,将研究成果交给老师过目,有问题就继续修改,没问题就过了。在项目比较庞大,参与学生比较多的时候,出的成果相应地也会比较多,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术态度、能力,这些成果当然也会良莠不齐。
这些项目又通常是时间紧、任务重,一旦出现急功近利的学生偷懒、造假,导师又没有及时发现,那么最后呈现的成果,会经不住有心人逐字逐句地推敲。但论文发出之前,还需要经过期刊、杂志编辑的再次审核,能发表出来,就意味着他们认为文章没有问题,既然如此,对于如今曹雪涛受到的质疑,他们是不是也应该承担一部分责任呢?
总而言之,曹雪涛如今遭到这样的质疑,他监管不力的责任肯定是脱不了的,可是并不代表曹雪涛本人的学术实力就该被全盘否认。在论文被指有问题之后,曹雪涛早年间关于“气功”的一篇学术论文,也被网友们拿出来讨论,在这些网友的眼里,这篇现在看起来不是那么有科学依据的论文,似乎就成为了曹雪涛“造假”早已有“前科”的确凿证据。
社会环境、研究条件、学科风向的不同,学者的研究方式、研究走向也会有相应的调整,早年间很有价值的研究,拿到现今的社会环境下,会变得一文不值,这其实是很正常的,不代表曹雪涛的学术能力、学术道德有问题。
有位网友说了这么一句话:“不冤枉一个好学者,也不放过一个滥竽充数的假学者”。国内的科研环境还需继续加强整治,但针对曹雪涛事件来说,调查结果没出,任何有偏向性的说辞,都不应该被支持,本篇文章也是一样,你说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