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讯 (记者 袁玮)本土“老品牌”知识产权的刑事案件中,“家族式”犯罪形态常见;有组织、规模化侵犯“老品牌”犯罪现象不断涌现,大多以跨地区侵权、全链条犯罪模式为主;海外售假、社交软件售假成为侵犯“老品牌”新途径......今天,市检察院与虹口区检察院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对2016-2019年上海检察机关办理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系统梳理,深入分析“老品牌”知识产权犯罪的特点、突出问题,并就完善“老品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出有效性、实用性建议。
袁玮 摄
品牌作为企业的重要无形资产,其核心在于知识产权。近些年侵犯上海“老品牌”知识产权的刑事犯罪案件骤增。上海检察机关坚持对侵犯“老品牌”知识产权犯罪行为零容忍,对“老品牌”知识产权犯罪打击零容错,对“老品牌”知识产权刑事司法保护机制的构建零容缓。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知识产权案件受理量进入高发期,涉及侵犯本土“老品牌”知识产权的刑事案件呈上升趋势。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涉及侵犯“老品牌”审查起诉案件共计55件104人,历年案件受理数和涉案人数均在持续增长。2018年侵犯“老品牌”案件已同比增长61.54%,人数同比增长125%。侵犯本土“老品牌”知识产权的刑事案件发案区域以本市郊区为主,案件高发于工业用品、食药品、日用品行业,认罪认罚从宽适用率呈逐年增长趋势,2019年已达到62.5%,案件均获有罪判决。
本土“老品牌”知识产权的刑事案件有以下特点。首先是侵权罪名集中,“家族式”犯罪形态常见。侵犯“老品牌”案均为商标犯罪,犯罪主体具有以社会闲散人员、个体经营户为主,低学历、犯意传递性的特点,家族共同实施侵权行为现象明显。其次是跨地区侵权模式为主,单环节犯罪向全链条犯罪转化。跨区域犯罪案件占比高达50.9%,一起案件往往包含了原料采购、半成品加工、分装、成品仓储、销售多个环节,制假销假的过程涉及全国不同地区。有组织、规模化侵犯“老品牌”犯罪现象不断涌现。同时,犯罪分子往往将生产地、仓储地集中在郊区、废弃集装箱、地下室等隐蔽性较强的区域。此外,海外售假、社交软件售假成为侵犯“老品牌”新途径,利用微信等社交软件实施侵权行为增多,取证难度加大,部分“老品牌”缺乏司法维权意识。
王某某在未得到上海市糖业(烟酒)集团有限公司许可的情况下,从2017年4月起至案发,通过他人介绍从刘某某处以购买仿冒小包装玉棠牌白砂糖的包装袋,雇佣王某、张某将从冯某某、张某某等人处购买大包装的他牌白砂糖灌装入仿冒玉棠牌包装袋内。之后,王某某将灌装成件的玉棠牌白砂糖销售给张某某、刘某某,秦某、余某某等商户,该些商户在明知该糖系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后,依然将仿冒的玉棠牌白砂糖销售给客户。经杨浦区法院审理,王某某等3人犯假冒注册商标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至4年3个月不等,并处罚金;冯某某等6人犯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至3年6个月不等,并处罚金;刘某某犯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3个月,并处罚金。被告人退赔了全部违法所得。
记者了解到,上海检察机关自2012年起建立三级院知识产权专业检察工作体系,各级院均设有知识产权专业检察部门或专业检察官办案组,创新工作方法,建立“老品牌”特殊检察保护机制。上海检察机关还推动基层院构建检企互通机制,听取“老品牌”企业的法治需求,并通过在辖区重要科创、创业园区设立检察官办公室,为区内“老品牌”企业提供法制宣传、法律咨询服务等优质检察产品,将司法保护延伸至企业生存发展最前沿。
上海检察机关还坚持打击侵犯“老品牌”犯罪与帮助企业挽损并重,邀请权利人实质性参与相关刑事诉讼,探索被告人合理赔偿的新机制,及时弥补品牌企业损失。检察机关充分运用检察建议,挖掘被侵权企业在“老品牌”保护、运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企业机制的源头查找问题,获得良好社会效果。
举报/反馈

新民晚报

3363万获赞 189.7万粉丝
阅读上海的第一选择,你在上海的生活助手
新民晚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