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人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就是希望通过顺应天时来颐养自身,冬季天气转冷,人们更愿意待在室内,吃一些温补性的食物,这时还能适量饮一些酒。不过说到喝酒,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发生了改变,现在常有人说:以前喝的酒是纯粮的,现在喝的酒是勾兑的;以前说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现在说酒似麻醉剂,喝了不分天和地。今天就让我们来闲聊一下白酒。
1257年前,有一位叫“李白”的年轻人,在很多人的眼里他就是一个醉生梦死、放荡不羁的主。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像李白这样动不动就来个“三百杯”的,全国也很难找到第二个,就连诗圣杜甫也甘拜下风忍不住点评:“李白斗酒诗百篇”
那么问题来了,李白真能喝这么多吗?
据《汉书》记载,当时的人“能饮酒一石”,按照现在的计量方法,是40斤。这太惊悚!因此,有学者推测,汉代的酒度应该在6度。到了唐代,饮酒以“斗”计算,此时的酒度数仍然是6度左右。宋朝人喝酒以“升”计算,这时酒的度数有了提高,大约十度。
想想,6度的酒,一整天喝上个3、40瓶,也不是不可能的。不过,这种酒通常是将粮食发酵后过滤过滤(其实就是米酒),度数自然不会高,所以古代人大口大碗喝酒也就不足为奇了。
到了元代,我们终于有了高度白酒,这可是划时代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这样写道:“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可别小看了这句话,它直接为我们如今的蒸馏酒找到了鼻祖!以前发酵的酒度数通常都在10度以下,经过这么一蒸馏,酒度直线上升,最高可达到四十多度!从此,中国白酒的度数一路飙升,一发不可收拾。
时间来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发展低度白酒成为一种主流,优点: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应、节约酿酒用粮、有利于身体健康、促进白酒行业科技进步,缺点请看下文:
传统白酒蒸馏出来的酒大都在60度左右(最高的度数可以达到70多度)。这要把酒变成30度、40度要怎么做到呢?
专家们发挥奇思妙想,终于想到奇招:加浆。
什么是加浆呢?
说白了,其实就是往白酒里加水。为了听起来专业一点,所以改叫“加浆”。因此,低度白酒无论怎么生产,加水是必然的环节。不过,如果我们直接往原酒中慢慢加水,我们会发现,酒会变得很浑浊,有些加过水的酒甚至像饺子汤一样浑浊,不过这些问题难不倒我们的“专家”,酒的浑浊问题很快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得到解决。
可是问题又来了——酒加过水后,又通过各种吸附剂、通过冷冻法、活性炭吸附法或者树脂吸附法来净化它,那么酒的味道也变淡了!怎么办?
很简单,为了让低度酒不失高度酒的风味,有良心的酒厂,会往酒中添加高级调味酒;没有良心的酒厂,那就是直接添加香精香料。就这样,一斤酒终于变成了两斤酒、三斤酒,又“节约”了粮食,又“提高”了经济效应。
关于白酒,还一直流传着一些扑朔迷离的观点:越好的酒越“挂杯”;固态法酿造的白酒比以液态法酿造的白酒更安全……真相是这样的吗?
疑点一:越好的酒越“挂杯”?
真相:中国白酒已鉴定出的醇、酸、醛、酮、酯等1800多种成分中,大部分为小分子类化合物及硫化物,长时间放置后,醇和酸会变成酯,醛、酮以及醇会变成羧醛、羧酮等大分子量物质,不仅会导致白酒风味变化,酒体黏度也会增高,产生“挂杯”现象。而且目前很多技术手段都能使白酒“挂杯”,如果以此作为判断标准就会误入歧途。
疑点二:固态法酿造的白酒比以液态法酿造的白酒更安全?
真相:所谓固态法就是指整个酿造过程中原料均使用固态方式,液态法则指酿造蒸馏环节原料就是液体状。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相关人员表示,“目前我国的固态法白酒、液态法白酒和固液法结合白酒都有其相关的质量标准和安全标准要求,通过我们多年来的检测数据来看,只要生产企业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生产,产品就是符合标准的,就是安全的”。
最后,普及一个小常识:
把装有白酒的无色透明玻璃瓶拿在手中,慢慢地倒置过来,对光观察瓶的底部,如果有下沉物质或有云雾状现象,说明酒中杂质比较多;如果酒液不失光、不浑浊,没有悬浮物,说明酒的质量比较好。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举报/反馈

大罗言酒

1.5万获赞 1893粉丝
悠悠我心,何以解忧?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