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很相似的皇帝,他们就是秦始皇与汉武帝。不仅是现代人喜欢将他们放在一起讨论,古人也常常一起提到他们,比如南北朝的刘勰就在《文心雕龙》里写道:“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
秦始皇与汉武帝的确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们不仅都对华夏民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就连执政期间犯下的错误都几乎一样。我们常说秦朝亡于暴政,秦始皇嬴政穷兵黩武,穷奢极欲,修筑长城、修建陵墓,劳民伤财,可其实,在这些方面,汉武帝一点都不比秦始皇“逊色”。汉武帝在位54年,有四十多年都在对外征战,光是对匈奴的大规模远征就超过十次,期间的军费开支不计其数。而且,在晚年时,汉武帝奢侈无度,他侵占良田,修建上林苑,用于享乐,他还遍寻方士,修炼仙丹,追求长生不老。这样看来,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和穷奢极欲,比之秦始皇一点也不差,然而,两人之后的结局却大相径庭,秦朝二世而亡,西汉却继续蒸蒸日上,迎来昭宣中兴。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令汉武帝避免了亡国之祸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还要追溯到秦始皇和汉武帝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秦始皇是开国之君,他横扫六合,灭亡诸国,统一天下,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秦始皇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这对于华夏民族的大一统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可是秦始皇没有认识到社会矛盾依旧是极为尖锐的,六国被灭,百姓本就没有归心,天下征伐许久,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正是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但秦始皇却想毕其功于一世,四处征伐,修建长城,大兴土木,透支了国力,激化了矛盾,最终导致秦朝覆灭。
可是汉武帝不同,他是一位“富二代”,而且是实力极为强大的“富二代”。西汉经过文景之治的发展,国家昌盛,府库充足,《汉书·食货志》记载当时繁盛的景象:“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有文景之治打下的基础,汉武帝自然可以大胆地施展自己的抱负。
而且,西汉苦匈奴久矣,自白登之围以后,匈奴就十分轻视西汉,时常侵扰西汉边境,抢掠西汉百姓,当汉武帝时,举国请战,百姓们都想与匈奴人决战,打出西汉国威。有了这层因素,尽管汉武帝发动的战争规模比秦始皇还要大,但西汉的百姓不至于像秦朝百姓一样完全过不下去,且人们对于西汉的统治认同感较强,故而西汉没有走向灭亡。
当然,西汉能够延续下去,避免亡国之祸,不全是依靠“祖上积德”,汉武帝本人的反省,对于西汉的延续也有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到汉武帝晚年,西汉确实有倾覆的危险,数十年的征伐已经使得国内民怨沸腾,军队苦不堪言,各地都有小规模的流民造反。汉武帝到晚年时,认识到了帝国潜在的危机,他开始反省自己的得失,而《轮台诏》就是他反思并决心改过的成果。《轮台诏》,又称“轮台罪己诏”,是汉武帝刘彻于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所下的诏书。在诏书当中,汉武帝否决了在西域轮台屯田备战的提案,并对派遣李广利远征匈奴表示悔恨。汉武帝知道,这时候需要缓和社会矛盾,于是他说道:“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汉书》)
尽管史学家们对于《轮台诏》到底是不是汉武帝的罪己诏一事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汉武帝认识到了自己穷兵黩武的弊端,同时对政策进行了微调,放缓了征战的节奏,缓和了社会矛盾,这是汉武帝做得很好的一件事情。
除此以外,汉武帝对于身后事的安排,也比秦始皇更加妥当。秦始皇晚年追求长生不老,他极为忌讳其他人在自己面前谈“死”字,这就导致没人敢主动提起立储一事。秦始皇去世以前,头脑还是清醒的,他留下遗诏,让公子扶苏回京,实际上就是立扶苏为皇位继承人。可是为时已晚,秦始皇没有撑到回京,他去世以后,赵高联合李斯,篡改诏书,拥立胡亥上位,同时赐死扶苏。胡亥上位以后,变本加厉,最终引发严重的社会矛盾,导致秦朝覆灭。
而汉武帝在立储这件事上,做得很好。经历太子刘据被逼造反一事以后,汉武帝开始逐渐醒悟,尤其是晚年时,他开始选定继承人。汉武帝当时还有几个子嗣,但都很不成器,汉武帝于是将年幼但却很聪慧仁义的刘弗陵选为继承人,同时任命能臣霍光为辅政大臣。最终的事实证明,汉武帝托付对了人。汉昭帝继位以后,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缓和了社会矛盾。汉昭帝突然去世以后,霍光先是拥立刘贺为帝,发现刘贺昏庸无道以后,他又将刘贺废掉,迎回汉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刘询登基以后励精图治,与汉昭帝一起创造了“昭宣中兴”。
汉武帝执政期间,与秦始皇一样,穷兵黩武、穷奢极欲,但由于文景之治留下来的底蕴,以及汉武帝晚年时的悔改和妥当安排,让西汉避免了亡国之祸。
参考资料:
《文心雕龙》刘勰
《史记·秦始皇本纪》司马迁
《汉书·食货志》班固
举报/反馈

历史战争

83万获赞 58.3万粉丝
以史为鉴,以人为镜。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