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九鼎的铸造者,我们前文探讨过认为“启铸九鼎”似乎更加合适一些,但是另一个问题又来了,我们知道鼎有圆有方,有四条腿的也有三条腿的,那么最初“启铸九鼎”到底是什么样的?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一)三足而方?
鼎的名称出现的比较早,在甲骨文中我们能找到很多的鼎字,但是这些鼎字看起来却像极了一只小猫,所以如果你看甲骨文的“问鼎天下”的话,极有可能会认作是“问猫天下”,“一言九鼎”就是萌萌的“一言九喵”!
鼎字甲骨文 实际上在甲骨文中,鼎被当作器物的名称使用的方式并不多,在甲骨文中鼎字大半是用着为制定占卜之事的“贞”字,所以“贞”和“鼎”的写法在甲骨文中几乎是一模一样,两字具有一定的演变关系,这也说明鼎在最初便具备了炊器之上的礼器意味。
贞与鼎 关于鼎的定义,则要从许慎的《说文》中谈起,按照许慎的说法,鼎的基本形态应该是“三足两耳”以及“和五味之宝器”,一个说明形状,一个点名用途。
用“三足两耳”来归纳大多数圆形鼎的形态是比较准确的,但问题的关键是,除了圆鼎之外,方鼎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类。事实上在先秦文献中,有关方鼎的记载在《墨子》就早已有之:
昔者夏后开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是使翁难雉乙卜于白若之龟,曰:‘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烹,不举而自臧,不迁而自行,以祭于昆吾之虚。——《墨子·耕柱》
这段记载颇具传奇色彩,因为根据现有的文物考古资料来看,“三足而方”这种形制的鼎基本上是不存在的,一般而言商周时期的鼎,要么是三足圆鼎,要么是四足方鼎。
四足方鼎 至于“和五味之宝器”说的是鼎为调和各种滋味的饮食器,按照现在通用的分类原则,鼎一般被归纳在容器/食器/烹饪器中,主要是用来烹煮食物的青铜器,这从考古发掘中很多青铜鼎底部都有厚重烟炱可以得到印证。
(二)夏鼎为何?
说了这么多我们依旧很好奇:传说中的“启铸九鼎”究竟会采用什么形制?阳Sir以为至少需要从两方面去分析:一则基于疑似夏文化的考古资料,一则从鼎所具备的神话意象加以考量。
关于前者,按照著名学者许宏先生在二里头文化遗址,未进行完全考古发掘前的猜测来看,他认为“如果有九鼎,那一定就是方鼎”。毕竟按照逻辑来看,青铜鼎是在陶鼎基础上发展演变的,而陶方鼎则是二里头文化的原创。
学者许宏 果然在二里头遗址的确出土有数件小型陶方鼎,与郑州商城出土的二里岗期的大型铜方鼎在形制上非常相近,但遗憾的是在整个夏文化遗址中,却找不到丝毫青铜方鼎的踪迹。
小型陶方鼎 与此同时,目前所见最早的一件青铜鼎,出土于二里头文化遗址的第四期,对于这件鼎的年代测定,一般将其定为夏代晚期或是商代早期。但是,这件鼎却并不是方鼎,而是三足圆鼎,鼎身有网格纹,下为三个锥状足。
二里头四期青铜鼎 所以如果神话中隐藏有信史,亦不当偏离事实太多,夏代晚期的青铜鼎尚且是三足鼎,那么在禹启“铸造九鼎”的夏代早期不是方鼎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实际上,在史前的新石器时代,甚至一度极为流行各种“三足器”现象,比如三足钵、三足鬲、三足盘等。
三足器 正是因为先民发现“三足”是一种最简洁、稳定、牢固的一种支立方式。所以,这种文化传统极有可能在夏代早期依旧还会延续,而不大可能突然间转变为四足方鼎的形式。
另外,我们从“三足圆鼎”所具有的神话意象出发,就会明白“三”和“圆”为什么这么重要了。“三”可以称作是夏人神话构成中极为重要的“宇宙圣数”,而“圆”则与夏人崇天、崇男的文化观念息息相关。
宇宙圣数3 前文曾经说过,夏人始祖鲧的原始本相,应该是一个三足神鳖,实际上三足鳖、三足乌这些动物其原型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而一旦将其变成了“三条腿”就显得神异无比,就是这个道理,不仅是三,三的倍数九也经常出现在夏人神话中,比如九鼎、九州、九头相柳,九尾狐等等。
天圆地方 虽说天圆地方的观念很早就有了,夏人采用圆形鼎的形制,可能意在突出其祭天礼器的功能,或者有可能是天神启所享用的食器,而“崇天”也就是“崇男”,因为夏代就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和主宰建立起来的国家政权,而启则是男权社会的开创者!
考古山海经 以上就是阳Sir对于九鼎神话传说的解读,大家有什么有趣的观点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