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是我国六小民族聚集地之一,有鄂伦春族374人,其中会说鄂伦春语的60人,而精通鄂伦春语仅有10人且都已65岁以上。呼玛县坚持把学习贯穿始终,针对鄂伦春族人口少、没有文字、民族文化濒临失传、民族产业发展薄弱等实际情况,打破常规,区别对待,独辟蹊径,推进主题教育在鄂乡扎实开展。
一是学深悟透,主题教育强化“红色情怀”。针对鄂族党员文化水平低、对汉字理解能力差、鄂族没有文字的实际困难,采取年轻党员+老党员、汉族党员+鄂族党员、高学历党员+没文化党员等形式,建立帮学对子60余个,手把手教授鄂族党员安装和使用“学习强国”“龙江先锋网”“智慧呼玛”等学习平台,开展视听学习、网络答题、领唱红歌、看革命电影、讲红色故事、鄂族干部用鄂族语言带学等多种方式,传达党的惠民政策。建立党员学习微信群,每天推送一条学习链接,定期公布学习情况,年轻党员在群里积极互动,形成带学领学的积极氛围。将“红色初心故事”搬上舞台,编撰三句半、快板儿、顺口溜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我学习我践行”主题实践活动,聘请曾受到朱德和陈毅接见的鄂伦春族女子清林队长、鄂族老党员孟淑芳担任义务宣讲员,用亲身的经历讲述鄂族群众沐浴党恩带来的生活变迁。组织党员观看《丰碑》《我和我的祖国》等影视片,传播红色基因,强化使命担当。一系列“红色”教育,增强了鄂族党员和群众爱国家爱民族的意识,形成自尊自立自强奋进的精神风貌,使红色情怀在鄂族党员和百姓心中根深蒂固。
二是学传并重,民族文化打牢“红色印迹”。鉴于鄂伦春族兽皮服饰文化、民俗文化、手工艺文化、原始文化面临着自然消亡的处境。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乡党委把抢救、保护和传承鄂族文化列为最紧迫的整改专题。从加强传承人保护入手,对于省传承人每人每年给予4000元补助,国家级每人每年给予8000元补助。成立了鄂伦春民族文化研究机构,挖掘整理民族文化,调研、收集、整理、编写反映鄂伦春族文化的资料。聘请5名鄂族教师,在白银纳乡中心校开设了民族手工艺制作技艺、民族歌舞、民族语言等课程。开办鄂伦春族传统服饰、鄂伦春族萨满服饰、鄂伦春族剪纸等培训5期。着手录制语言的音频和视频,制作成课件。鄂伦春族萨满祭祀、“斜仁柱”制作、鄂伦春族赞达仁、鄂伦春族萨满舞、鄂伦春族吕日格仁舞、鄂伦春族兽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族桦树皮制作技艺、上山狩猎等录制了全部制作和表演过程,并确定了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在各级党组织的不懈努力下,鄂伦春民族服饰制作、鄂伦春族萨满服制作、鄂伦春族萨满祭祀、撮罗子搭建、鄂伦春剪纸共5个项目被列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三是学以致用,民族产业撑起“红色家园”。发展民族产业、改善鄂族生活环境,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后盾和基石,乡村两级党组织积极争取民族资金发展鄂族产业项目。投入656万改建原有700平方米房屋为桦树皮手工艺、撮罗子手工艺、刺绣手工艺、剪纸工艺、兽皮手工艺、鄂伦春传统服饰工艺、萨满小院、白酒传统酿造作坊等设施;投入539万元在新呼十公路主干道上建设500平方米鄂伦春族民俗文化展馆。投入资金548万元资金建设白银纳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投资90万元的鄂族民宿即将动工,鄂族手工艺品、木耳、兽皮服等多项产品可借力推广,可带动鄂族群众就业40余户。实施了钢架大棚小片独耳黑木耳菌挂袋升级项目,新建5座总面积2000平方米的钢架大棚,完成种植黑木耳50万袋。在鄂族村吉雅希广场安装16台套健身器材,规划设计了鄂族新居的自建车库、仓库。投入100余万元改造了1300延长米取暖管网、自来水管网,重新选址打了一眼130米的深水井并安装一套自供水设备,确保新村冬季取暖和群众安全饮水。党的民族政策有力推动了民族文化的振兴,民族文化的振兴推进了民族产业的快速发展,为鄂族百姓带来了舒心富足的好日子。
举报/反馈

神州记录者

6.9万获赞 1.6万粉丝
信息互联,推动社会。
中共大兴安岭地委宣传部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